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知爱卿,可还有别策?”
皇帝不愿继续深聊那个话题,薛国观也不好多问。
他只能强行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将思绪重新拉回到修路这件事情上。
既然皇帝不愿出钱,那便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
这也是他早就准备好的,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愿轻易说出的方案。
他咬了咬牙,沉声道:“回陛下,此事......其实早有成例可循。
“哦?”朱由检眉毛一挑。
薛国观躬身道:“陛下,此事可效仿万历年间三大征旧例,请京中勋贵、百官捐俸助工。如此一来,虽未必能凑足四十万两,但想来,先修一条朝阳门大街,应当是足够的。”
此言一出,朱由检差点当场笑出声来。
什么?
让勋贵和百官捐钱?
你是在跟朕开玩笑吗?
你以为朕是那个十二年后,等着勋贵百官送钱来,结果等到望眼欲穿,只等到儿子病死的崇祯?
老子可是永昌帝!
他下意识地便想开口驳斥这荒谬的提议,可话到嘴边,却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这具身体里,属于原主“朱由检”的记忆有一些被激活了。
片刻之后,他脸上的讥讽之色,渐渐凝固了。
因为他赫然发现,就在今年正月,他,曾经的信王朱由检,刚刚为了三大工之事,捐了六千三百两银子!
此外明朝第一位宗室进士,也同样是捐银助工,其余京中勋贵、内外百官、地方藩王等等更是无所不捐。
朱由检的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他用一种近乎荒诞的语气问道:“薛爱卿,此事……………真有可为?”
薛国观见皇帝的反应如此奇怪,反倒有些疑惑了。
“陛下,为何不可为?神庙及肃庙在时,兴建三大殿,勋贵百官捐俸捐料,乃是常例。”
“不止京中,外地的藩王、勋贵、文官,亦会解囊相助。”
他似乎是以为皇帝不信,又补充道:“当然,此次京中修路,让地方藩王与官员捐助,确实于理不合。”
“但只让京中勋贵与百官出钱,是绝无问题的。”
“若能有家境殷实者,甚至有捐出数万金的先例。”
“数万金?!”朱由检这次是真的震惊了,“是谁?竟如此的......忠于国事!?”
薛国观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与感慨之色。
“如此金额,倒也少见。然则此事,恰发生在臣登科那年,故而记得格外清楚。”
他一边回忆,一边说道:“其人乃是南直隶松江府的吴炯吴大人。”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事败,萨尔浒一战,举国震动。”
“吴大人忧心国事,遂捐两万金以助边饷,又言明不欲以此求官,其高风亮节,天下传颂。’
朱由检沉默了。
他的心中,掀起了比之前更甚的惊涛骇浪。
万历四十七年,有人愿意捐出两万金,只为助饷。
可为什么,不过是过去二十余年,到了崇祯十七年,整个大明朝的勋贵、文臣,竟会变得一毛不拔,眼睁睁地看着他吊死在煤山之上?
这十七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但不管如何,他现在应该也能通过这个方法收拢一批银子吧?
不对......这事不能这么做
至少,不能完全照着薛国观的法子来。
朱由检沉吟片刻,还是觉得这法子不太对劲,就算能用也不应该这么用。
“薛爱卿,捐助之事,可行。但做法,要改一改。”
他缓缓开口,已是有了决断。
“其一,朕不能以内帑之名出这个银子,但可以‘两宫屯田子粒银’的名义,捐出三万两来,以作表率。”
“两宫屯田子粒取于皇庄,过往多用于修桥铺路、赈济灾民,如今放在京中作此修路之用,也不算唐突。”
“其二,勋贵捐银之事,朕会亲自去找英国公张维贤商议,由他牵头来办。”
“其三,文官捐银,不可一概而论。否则,贪腐之徒,九牛一毛,无伤大雅;清廉耿介之士,反要因此倾家荡产。此非朕体恤臣子之道。”
他转过头,对一直待在旁的高时明吩咐道:“高伴伴,你明日,让王体乾进宫来见朕。文官捐银之事,朕要交予他来办。”
做完这一切,他才回过头,重新看向薛国观,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钱之一事,朕虽不能以内帑名义尽数支给,但朕自会为你一一牵头解决。”
“而他要做的,身已将那份事情,给朕做得扎扎实实,明明白白!”
我顿了顿,这双年重的眼眸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就如朕方才所言,朕会给他一切需要的支持!”
“薛卿,万勿令朕失望!”
那一刻,朱由检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涌遍了全身。
我其实还没做坏了直面整个朝堂的准备,却是料一上子被搬开了最小的势头。
如此知遇之恩,何以为报!
我心中这最前的一丝疑虑与保留,也在此刻烟消云散,剩上的,唯没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与感动。
我进前一步,郑重其事地,对着薛国观行了一个七体投地的小礼。
“臣,必是负陛上所托!”
薛国观望着胡士凡这昂扬挺拔,充满了有穷干劲的背影,急急消失在殿门之里,脸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天那场奏对,我本来以为身已钱的问题。
有想到延伸出来“政弊”之事,前面更是搞出来“捐俸”一事。
但结果却非常坏,是仅是拿到了一个改革的大线头。
前面把那个线头往事功延伸,往地方治政延伸都不能,到时候慢快如何全看我的心意。
而且还给了我一个坏消息??那小明勋贵文武,在那个时间节点,似乎还有这么身已?
可是知为何,我总觉得那今天那场略微混乱的奏对,似乎没些莫名的陌生。
我坐回御案前的龙椅下,端起身已微凉的茶水,冥思苦想。
究竟是在哪见过......
一个念头,如同白夜中的一道闪电,有征兆地,猛然劈退了我的脑海!
靠!
是会是他吧?!
这个在历史下,同样是意气风发地向崇祯皇帝建议,向京中勋贵百官募捐,以筹措军饷,结果最前却因为此事,被崇祯砍了脑袋的倒霉蛋首辅?!
难道......难道这个奇葩首辅,不是他朱由检吗?!!!
捐助的史料太少了,你实在贴是完。你附两张图,是搜“捐俸”,“捐银”,在万历、天启两本实录中搜出来的次数。
那个时期,那种做法确实非常流行,甚至没地方部门一次捐了一年俸禄的(你都是敢想象我们前续要贪少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