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回到王府后,朱祁钰在前院看到了已经准备好的布袋,还有陈凝香。
布袋旁边,朱见济正好奇地摸着那个袋子。
陈凝香主要是来问圣人是否满意,其次也想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
“这里不太合适,去另一边吧。”
朱祁钰知道她的意思,就说了这句话。
有人把卷着的布袋搬到另一间房里。
“你可能要搬走了。”
陈循要搬家,作为他的女儿,自然也要跟着搬。
“发生什么事了?陛下?”
陈凝香皱着眉头问道。
“陈卿要办大事,可能会有危险,这段时间他会暂时住在西城,你也一样。”
朱祁钰平静地说。
“民女明白了。”
陈凝香没多问,点点头。
“爹爹,是要做大的灯笼吗?”
跟在朱祁钰身边的朱见济仰头问。
“真聪明。”
朱祁钰听了,摸了摸朱见济的头。
“太好了!”
朱见济立刻举起双手喊起来。
大家来到另一边,朱祁钰又让人去学校叫陶有道过来。
李老头和徐老头都在,但吴老头还没回来,去了西山。
因为朱祁钰来了,原本上课的学生临时停课,都聚集到了那边。
朱祁钰让人先把布袋固定在四方,钉上铆钉。
李老头他们拿出风箱和特制的炉子,按照朱祁钰的指示开始组装。
差不多准备好了,陶有道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一看到布袋,他眼睛一亮,和图纸上画的一模一样,只是还差一个能坐人的篮子。
一切准备就绪后,朱祁钰让人点起炭火,把新木炭放进炉子里,然后一个人不停地踩风箱。
布袋被吊在炉子上方,热气随着风箱吹进布袋里,慢慢开始膨胀。
换人踩风箱,布袋一点一点鼓起来,虽然速度不快,但一直在动。
“陛下,这就是用热气让气体膨胀吗?”
陶有道站在布袋旁边,摸着外面能感觉到一点点温度。
朱祁钰点点头:“吹进去气就会胀,要是整个布袋都飞起来,那不是说明热气能产生浮力吗?”
陶有道听了,又盯着布袋看,心里有点紧张,如果飞不起来,那岂不是错了?
风箱不断往里吹热气,布袋越来越鼓。
大家看见那个水滴形状的袋子开始往上飘。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陶有道兴奋地大喊,脸都红了,看着朱祁钰。
朱祁钰只是点头,看着布袋慢慢稳定下来。
“注意绳子,别让它飞走。”
朱祁钰说完,几个壮汉走到四个固定点,紧紧抓着粗绳。
炉子里不断加新炭,底部的灰烬也被清理掉,保持炉子高温。
布袋被拉直,带着炉子一起升了起来。
“停风箱,所有人,退后,离远点。”
朱祁钰大声喊。
众人立刻退到远处,围成一圈。
虽然不再用风箱吹风,炉子依旧不断往布袋里送热气。
很快,四边的绳子也被拉了上来,最后紧紧绷住。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陶有道抬头望着十几米高的布袋,自言自语。
“哇!爹爹,真的飞起来了!”朱见济蹦蹦跳跳地拍手叫起来。
其他孩子们也兴奋起来。
“这是什么?会飞!”
“肯定是皇上弄的新玩意儿。”
“不过这东西有什么用?”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李狗蛋看着布袋,对旁边的人说:“会不会能载人上天?”
旁边的男孩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
但这个想法传开后,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
这也太神奇了吧!
陈凝香仰头看着布袋,又看了看陶有道,最后望向朱祁钰。
从外面就能看见一个大袋子被绳子拴着,悬在院子里飘荡。
路上的行人全都好奇地朝这边看,指着那个大袋子议论纷纷。
陶有道忙得不可开交。
从陶家到国子监讲课,讲完课又去学校教书,接着再到郕王府旁边的院子,每天回家都很晚。
而朱祁钰已经没心思再管热气球的事了。
朝廷上的争论已经开始。
“安定国内、救百姓才是最重要的,远征外族只是下策;汉光武帝关闭关隘拒绝西域,唐太宗不接受康国归附,都是明白根本之道的人;现在百姓饿得吃不上饭,逃的逃,躲的躲,连衣服都穿不齐,只能裹着草席,卖儿女都没人要。希望陛下用和亲的钱,再加上国库的银子,赶紧派使者赈灾,也许还能救活这些灾民。”
户部右侍郎张昭站出来,语气沉重,恳切请求皇上三思。
陈循狠狠看了张昭一眼,心里发苦,没想到是户部的人先跳出来反对。
但陈循没有说话。
六部尚书站在前面,一直沉默不语。
而朱祁钰听完张昭的话,也没有回应,只是摸了摸放在腿边的短枪。
看到这情况,工部右侍郎也站出来,说水师的船保养费太高,沿海经常发生,大明的财政不该花在这类奢侈的事情上。
从头到尾,朱祁钰都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
其实很简单,他根本没有说要下西洋,怎么就传成这样了?
吏部郎中李贤上奏:“不允许任何船只下海,这是太祖定下的规矩,只针对日本一国。日本虽然表面称臣,实际上心怀不轨,一直在沿海布置力量,防备倭寇,所以才断绝往来。如果放开海禁,百姓的禁令无法执行,倭寇就会再次出现,沿海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北方的战事还没结束,沿海又出现了倭寇和海盗的扰。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方,朝廷才决定实行海禁。
比起皇位的稳固,沿海百姓能不能活下去,根本没人管。
另外还有互市的问题,就像断绝与塞北的贸易一样,明朝的统治者担心技术会外流。
如果草原上也能炼铁造炮,如果倭寇能从民间拿到铁器,那大明就永远不得安宁。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看向吏部尚书王直。
现在,北方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还在希望明朝不要去招惹他们。
“沿海的百姓没有活路,加上灾荒不断,穷苦的人只好跑到海上当强盗,聚集一帮亡命之徒;一旦海禁太严,他们吃不上饭,就会抢劫沿海村庄,东南诸岛的夷人很多都是我们逃走的人在帮倭寇,各位觉得怎么办?”
朱祁钰收回目光,第一次开口问大家。
上面怎么做,下面自然跟着学,没有什么比一刀切更省事的办法了。
朱元璋严禁与外藩交往,其实对百姓并没有太多限制,只要你不私自制造三桅以上的违规大船,不带违禁货物出海,不去外国做生意,或者暗中勾结海贼、聚众抢劫,或者做向导抢百姓,正常捕鱼是没问题的。
但问题就在于,有些人打着捕鱼的幌子,偷偷贩卖,也就是的铁器。
虽然多次禁止,但还是管不住,官员们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连下海捕鱼都不让,那老百姓还怎么活?
所以两广、漳州一带,逃到海外谋生的人多得数不清,大多数都去了东南亚。
可是这种事,真的能禁得住吗?
邓茂七从沙县起兵,现在那个地方改名叫什么我忘了,但短时间内沿海各地纷纷响应,两年内占领了二十多座县城,这是为什么?
虽然邓茂七也不是什么好人,只是一个江西来的流民头目。
但不可否认的是,沿海百姓确实苦到了极点。
王振掌权后,福建一带的官场成了公开的秘密,有三分之二的官员都是花钱买来的。
这些官吏大肆剥削百姓,各种名目的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情况下,下西洋之后经济有所恢复,集市上开始出现一些资本主义的萌芽。
商人们和流民交了钱,官员就假装没看见,很快乡村里就出现了各种集市,而这些集市,大多被像邓茂七这样的地头蛇控制着。
后来,就是这个邓茂七,牵制住了明军所谓的六支精锐部队。
这让瓦剌误以为明朝军队不堪一击。
朱祁钰一开口,朝堂立刻安静下来。
谁要是敢说话,接下来等着他的,就是更严厉的海禁政策。
一边是沿海的官员,一边是沿海的百姓,自从皇帝登基以来,最看重的是百姓,而不是那些官绅。
从于谦被派去通州就能看出,皇帝或许还想再查抄几个官绅的家。
“张昭,你来说说,刚才你说的小民饿得逃命,妻儿连衣服都穿不暖,那么沿海的百姓,算不算小民逃亡?”
大臣们都不说话,朱祁钰便决定先拿一个出头的开刀。
张昭低着头,他和邓茂七有个共同点,都是江西人,巧的是陈循也是。
他们离福建很近,来往方便。
“陛下,如果放开海禁,百姓根本拦不住,倭寇会从我们这里得到军需铁器,时间一长,就会养寇成患。”
张昭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朱祁钰拿起手里的东西,另一只手摸着枪管,回答道:“那是以前的事了,如今大明军队已经装备了新式武器,军需铁器也不是老百姓能造的,对咱们没威胁。”
说着,朱祁钰抬手,枪口对准了张昭。
这个动作让满朝文武都惊呆了。
大家都知道朱祁钰手段狠辣,百步穿杨的本事,难不成皇上要在奉天殿?
张昭抬头一看,看到皇上的动作,双腿一软,直接坐到了地上。
“放心,里面没。”
朱祁钰慢慢说道:“你们怕铁器外流,无非是觉得工艺简单,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百年前的武器,能比得上百年后的吗?”
“就像我现在手里的这把枪,给你,你能造出来吗?”
这不是胡说,大明的工匠和周边小国的工匠比起来,简直天上地下。
比起铁器外流,人才流失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