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若说每个臣子都有一种底色,蒋济的底色就是恃才傲物。
在曹丕的黄初年间,蒋济渐渐得用显露头角,在扬州两立大功。太和年间蒋济外任扬州,出任刺史得封公爵,对于他这种以才能自矜的人,官职丶名爵在他看来都是自己功劳苦劳应得的回报。
在这种思维之下,蒋济对朝廷丶对皇帝并没有多少的感恩之心。平时与司马懿等人交往甚好,一方面是蒋济认为除了司马懿外丶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痴傻愚鲁之辈,另一方面是蒋济性格促狭贪财丶本不为士人所喜,司马懿完全不在乎蒋济的这些缺点。
从而数十年来,二人关系越来越好,几成盟友一般。
直到此刻,蒋济心中才真正对皇帝敬重丶甚至崇敬了起来,他才真正明白皇帝为何能在十年间安定朝堂丶屡出善政,并驱使着朝堂上下完成伐吴大业了。
陛下是真皇帝丶真天子!
「臣遵旨。」蒋济声音略颤,缓缓站起身来,低着头不敢答话。
曹睿道:「蒋卿,你与朕如实说来,这些钱你带到洛阳来是要怎麽用的?」
「回陛下,」蒋济压低声音:「这些钱财臣本来要分成数十份,赠与洛中诸位大员,结好众人的。」
曹睿平静说道:「都给谁?或者说不给谁?」
蒋济道:「臣本来想给阁臣多送些丶尚书枢密少送些,九卿再少一些。」
曹睿拍了拍蒋济的肩膀,转身朝着桌案后走去:「不必给他们送了,朕也不要你的钱财,是吴地大族送你的,又不是送朕和这些官员的,你明日将这些钱财从少府库中取走,爱怎麽用便怎麽用,惟独不要再送官员了!」
「臣不敢私留,还是留在少府处为好。」蒋济再度拱手。
曹睿不耐的挥了挥手:「朕让你带走你便带走,些许钱财罢了,朕富有四海,要你的钱干嘛?」
「实话与你说,朕也细细想过这些事情。」
「大魏太和年间攻汉中丶辽东丶皖城,这些都是穷困地方,无论统兵将领还是寻常士卒,所得钱财都是来自朝廷的赏赐。黄初年间朝廷少有进取,除了河间王平定河西叛胡时发了一笔发卖牛羊和奴仆的财,便再无其他事例。」
「再向前追溯的话,除了安定河北丶平定中原时统军的诸曹夏侯发了些财,其馀将领都过的是穷日子。按照汉时惯例,攻取或平叛所得钱财,主将是要先取的……这些年来,洛中贵戚也时有揽财之举,朕是皇帝,也不能挡人财路,只要不从百姓身上盘剥就好。」
「蒋卿,还是那句话,你明日遣人将你的这些钱财取走,随你支配。大约明年年初,待朝廷财政稍稍宽裕一些后,朕会下旨将官员俸禄稍稍提高一些。建安丧乱以来,朝廷官员的俸禄都只发四分之一丶五分之一。取了吴地,财政宽裕许多,此事当做。」
「另外,下半年朕会让尚书台将贪腐纳入考评之中,你赶在此事前面了,朕也不与你计较。」曹睿摇头笑道:「另外伐吴一战,得了钱财的又不止你蒋子通一人,朕得了丶河间王得了丶上上下下许多将官都得了。蒋卿,朕只给你这一次机会,再没有第二次了!」
「臣谢陛下天恩!」蒋济深施一礼:「臣向陛下保证,臣再也不会贪取半枚铜钱了!」
「好自为之。」曹睿淡淡说道,随即对王雄说道:「时近中午,王卿令太官备膳,你二人与蒋卿同朕一起在书房里吃吧。」
「谢陛下,臣这就去知会下去。」王雄起身离开。
吃饭与闲聊最搭,蒋济也不断向曹睿介绍着扬州南三郡丶也就是吴地最核心的丹阳丶吴丶会稽三郡的情况。
简而言之,攻取吴地容易,治理吴地困难。
在太和九年之中,如顾雍丶阚泽等吴国降臣的家族都已被整体迁到北方,吴地所有县的县令丶县长都换成了大魏原有的官员,也的确如曹睿之前明确的那般,五百石以上的职位都替换成了北方出身的官员。
但这些太守丶县令丶县长丶都尉之类的官职只能算是骨架,各地数不清的吏员才是真正贯彻朝廷治理的血肉。即使如蒋济一般的能臣在江宁坐镇,都不得不面对五百石以下都是吴国旧臣的客观事实。
如铜场一事,蒋济承认自己有些过于急切,但除了任用这些吴国旧吏,他蒋济也不会采矿丶将作监自己原本的矿都不够采,也一时没办法给丹阳郡派人来……
曹睿将这些都计入脑中,与夏侯玄详细而冗长的上书互相印证了一番,发现抛除那个被杀的从事杜立个人滥用刑罚之外,扬州其馀的情况与蒋济所说相差不多。
这种细枝末节又琐碎的事情,只能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解决,急是急不来的。
午膳用罢,曹睿站起身来说道:「两位侍中,还有蒋卿,你们三人随朕一同到太学走一走吧。说起来,朕也有数年没去过太学了。」
「对了,都换常服。」
「臣遵旨。」三人纷纷应声。
稍作收拾之后,曹睿领王雄丶崔林两位侍中及扬州刺史蒋济三人与自己同车而行,车驾缓缓从北宫南门驶出,两队轻骑一前一后将车驾夹在中间。
蒋济这是首次与陛下同车而行,不免有几分紧张之感,曹睿与他闲聊之时,蒋济开口问道:
「臣听闻此前陛下曾多次到太学视察,仿照乡校之礼问政于太学,今日前去是否也是这般?」
曹睿笑道:「此事是朕让崔侍中准备的,由他说吧。」
「是。」崔林拱了拱手,随即对蒋济缓缓解释起来:「蒋使君有所不知,太学复立之初常有学子议论经学丶文章丶诗赋丶民生等事,直到三年前丶也就是太和七年的时候,此事渐渐成为制度。」
「若学子们对于某事颇感兴趣,凑得二十人以上可以向郑博士提出申请,于集贤堂中公开与同窗们讨论,并由太学诸博士对此品评,以此仿照先贤之义。陛下今日引我等前往太学,就是来看士子议论的。」
蒋济恍然:「先贤……原来如此。崔侍中,在下隐约记得汉光武时曾在洛阳白虎观举行奏议,是否是仿照此例?」
「有几分这种意思。」崔林答道:「前汉宣帝时,汉宣帝召诸大儒于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奏议之后,诸大儒共作《议奏》一百三十七篇。不过后汉的一次并非汉光武时,而是章帝时之事,召诸位大夫丶博士丶议郎以及郎官诸生会于白虎观,由五官中郎将问丶侍中奏丶章帝亲自裁定经义对错。」
「原来如此。」蒋济尴尬一笑:「陛下,臣少年时适逢乱世,学经不精,让陛下见笑了。」
曹睿倒是一副不在意的模样:「时代不同,那时百姓流离丶天下躁动,学经教化又有多少用处呢?不过现在天下承平,经学还是当学的。」
「蒋卿,朕记得你儿子名叫蒋秀?」
蒋济点头:「是,臣子现已十七岁,在寿春家中读书。」
「秋日让他来太学吧。」曹睿淡淡说道:「洛阳风物,还是比淮南更好些的,也让他见见太学诸多才子。」
蒋济拱手应下:「臣明白,臣这就召他来洛阳,早些感受下洛中文华。」
待车驾到达太学门前时,曹睿示意负责戍卫的虎卫停在外面,自己领着王丶崔丶蒋三人步入太学院内,郑称已在此处等候多时了。
「陛下,学子议论即将开始,请陛下往这边来。」
「好。」曹睿笑着点头。
五人一同入内,偌大的太学此时并无几个人影,所有的学子和洛中前来旁听的年轻士子此刻都已在集贤堂中入座。
郑称引着曹睿几人坐在侧后方一处高些的座位上,遥遥看着有学子开始上台。
「郑博士,今日太学生们所议何事?」蒋济小声问着郑称。
郑称轻声说道:「山越百姓能否与大魏百姓等同而视。」
「多谢郑博士提点。」蒋济略略拱手。
「无妨。」郑称点头。
身旁的皇帝几人听得津津有味,蒋济却只觉有点口乾燥热。山越百姓与大魏百姓能否等同,说的不还是自己在扬州那档子事吗?
虽说今日按照陛下的态度,自己应当染不得什麽大麻烦了,陛下不罪自己也只限于财物一事,于其他几事并未提及。但若太学生们真讨论出什麽结果丶悲天悯人将山越人视作大魏百姓,那自己身上的黑锅岂不更厚了一些?
幸好那个从事杜立已经被夏侯玄砍了。
蒋济的思绪不断发散,一会想想那些钱财该怎麽处理,一会又担忧起别驾李膺会不会替自己料理好州中事宜。
倘若山越人真要与大魏百姓等同视之,到时忙碌的还是扬州丶还是自己……若洛中风向又有了变化,自己会不会再染上其他罪责?
就在蒋济想着的时候,集贤堂中一阵掌声响起,将他的思绪拉了回来。一名士子走下讲台,又有一人随之走上。
来人正是贾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