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14章办报纸(第1/2页)
许劭(ShàO)转头看向小吏,眼神中似乎在询问:
你不是说你们很忙吗?
挑灯夜战?
这三坨烂泥是怎么回事?
小吏有些尴尬地挠挠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总不能说那个发呆的人是主公;
那个看书的是空调;
那个酒鬼是他们三军军师吧?
刘备起身,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
“你是哪位?”
老头道:“我是许劭,汝南许子将。”
刘备和孙乾一个激灵坐了起来。
许邵?
那不是三国五星评论家吗?
他的一句评论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名声。
比如,曹操名声不佳的时候,胁迫许劭要一句评语。
许劭给出了“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
于是曹操上了热搜,声名鹊起。
就连袁绍也很在意许劭的评语。
许劭也是汝南人,住袁绍老家附近。
因此袁绍年轻时为了把名声养好,回老家也不敢在许劭面前高调。
他担心被许劭批评其骄奢,于是遣散车马,独自乘车低调归乡。
只有袁术不怎么在意什么名声。
袁绍需要名声来创业,袁术只需要躺着继承父亲的遗产就好了。
许劭生活在袁术的地盘上,也不好随意蛐蛐袁术。
直到袁术称帝的时候,许劭才给了一句评语:
“袁公路其人豺狼,不能久矣。”
意思是,他认为袁术此人凶狠残暴,横征暴敛,缺乏长远目光和仁德之心,不能在乱世立足。
果然袁术不久后就被诸侯群殴。
不过刘备倒不太看重许劭怎么看他。
他本身就不是个喜欢活在别人眼里的人。
要是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就不会去当主播,在观众面前耍猴了。
而孙乾听到是许劭来了,面相都变了,整个人都变得正经起来,一副文人雅士的模样。
生怕许劭给他差评。
刘备站起来自我介绍道:
“你好,我是汉室宗亲,东海太守刘备,刘玄德。”
“子将先生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出门相迎。”
许劭挑了挑眉,眼前这个没什么仪态的人,竟然就是最近声名鹊起的刘备刘玄德?
他这是在搞什么?
大白天躺着发呆?
荀衍解释道:“子将先生出门游历,顺道来给我送家书的。”
汝南和颍川相邻,豪门世家之间本就多有往来。
而且许劭主持“月旦评”,每月初一就会召集好友,来评一评天下人物。
因此喜欢到处游历,采访天下名人。
偶尔也会顺道送些家书。
许劭从怀里拿出一封家书递给荀衍:
“休若十年不出,出来就辅佐刘玄德,这是为何?”
荀衍汗颜,许劭这个当记者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拱手道:“自然是看中了我主有治世之能。”
许劭上下打量着刘备,一脸狐疑。
刘备笑道:“子将先生,这边请,我们坐下说。”
刘备带着许劭来到孙乾的机位。
刘备面对客人,也是入乡随俗,用标准跪姿端坐着。
孙乾为了挽救刚才的形象,勤奋地给许劭和刘备泡茶喝。
许劭觉得刘备的待客态度还不错,和传说中一样礼贤下士,并无轻慢之举。
只是喝绿茶有些奢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4章办报纸(第2/2页)
许劭摸了摸琉璃砖,问道:“这琉璃墙花了不少钱吧?”
刘备笑了笑:“可不吗?一面墙就要四百万钱,两堵墙一共八百万钱。”
许劭没想到刘备还挺实诚,落落大方。
如果换作袁绍,曹操这些人,恐怕会悄悄用木板把这琉璃墙盖住,以显示自己的朴实低调。
许劭感受了一下屋内的温度,也是直言不讳:
“这屋内温度如此之高,恐怕也烧了不少柴火吧?”
“玄德如此奢华,惫懒,竟也能在短短一年内把东海治理得如此繁荣?”
刘备道:“奢华我承认,但我可不惫懒。”
“哦?”
许劭觉得刘备倒是个敢作敢当之人,一点不掩饰他奢华的问题。
许劭问道:“那为何刚才你和他们大白天在睡觉?”
刘备解释道:“这位是孙乾,孙公祐,他也是年少有为,觉醒了绝技。”
“其绝技是心情好的时候能释放暖气。”
“所以他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心情,为大家提供暖气,也好省一些柴火。”
“表面上你看他在偷懒,实际上他是在工作。”
许劭又指了指郭嘉:“他呢?大白天烂醉如泥?”
刘备解释道:“那位是郭嘉,郭奉孝。”
“他擅长指挥闪电战,兵贵神速便是他提出来的。”
“徐州的匪寇,还有寿春之战便是他在指挥作战。”
“我看他这几个月辛苦,便给他放了假期,这会儿应该是喝醉导致迷路了,这才躺到了这里。”
许劭挑了挑眉,没想到那烂醉如泥的人便是那几场大战的指挥者。
看来刘备对待属下确实挺好的,竟不介意烂醉的郭嘉睡在他旁边。
难怪刘备短短几个月,能聚集这么多能人志士为他效力。
“那你呢?”
我啊...
刘备正色道:“我在思考东海的未来。”
“你知道的,作为一个领导人,最重要的不是处理政务琐事,而是为苍生谋出路。”
“所以我时常在想怎么才能尽快平息乱世。”
许劭点点头,倒是不错的借口。
许劭追问道:
“怎么尽快平息乱世?”
刘备道:“搞钱。”
许劭疑惑道:“搞钱?”
刘备道:“战争打的就是经济,打的就是后勤。”
“只要手里的钱粮足够多,打起仗来就有优势。”
“所以当我看到许先生这一刻起,我就知道,许先生能助我尽快平定乱世。”
许邵挑了挑眉:“你话里有话啊。”
“你是说我能帮你搞钱?”
刘备道:
“先生不是主持月旦评十余年了吗?”
许劭点头道:“没错。”
刘备道:“我欲办一种名为‘报纸’的东西。”
“就是在一张大纸上,刊登天下要闻。”
“比如介绍寿春大战啊,我们怎么剿灭的山贼啊....”
“同时也会把参与月旦评的先生们的评论刊登在报纸上。”
“这些报纸会卖给士人们,一千钱一份。”
“先生名扬四海。”
“士人们见报纸上有先生的文章,必定争先恐后地购买阅览。”
“赚到的钱,我们会给文章的作者分一笔润笔费。”
“如此一来,我们能赚一笔钱,先生也能把文人雅士们的优秀文章传播出去,提高名望。”
“不知先生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