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942章 筹粮调兵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42章筹粮调兵
    苏家俩兄弟,苏轼和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正经的文化人。
    可赵孝骞怎麽觉得这俩兄弟比恐怖分子还恐怖。
    人在大宋还算正常,一旦以使臣的身份出了国,人家是真敢效仿汉使,一言不合就死给别人看啊。
    当年苏轼出使辽国时,就搞过这麽一出。
    要不是皇城司潜伏的属下拼了老命营救,赵孝骞不惜调动兵马牵制威胁辽国,甚至还派出魔下大将张嵘亲自去了一趟辽国上京迎接,苏轼还真就回不来了。
    这次轮到苏辙登场了。
    人还在福宁殿,赵孝骞莫名便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苏辙是不是对这次出使辽国有什麽误解?
    这次是正经跟耶律延禧谈两国联军的事啊,大宋这次的人设是两国兄弟之邦,睦邻友好,共同出兵瓜分西夏啊。
    如此重要且必须气氛融洽的外交大事,苏辙若是在辽国皇宫冷不丁一头撞死在耶律延禧面前—
    赵孝骞简直都不敢想像那画面。
    人家耶律延禧本来客客气气招待来自大宋的使臣,双方吃着火锅唱着歌,宋使突然就一头撞死了啊!
    这画面该给可怜的耶律延禧留下多麽深的心理阴影,人家辽国皇帝当得好好的,他招谁惹谁了?
    「子由先生,您先冷静一下,非常理解您满腔拳拳报国之心,但朕有必要跟您解释一下此次出使辽国的章程」赵孝骞耐心地安抚道。
    苏辙摇头:「不必解释,臣知道怎麽做!」
    赵孝骞呆证住了,半响才道:「你真知道怎麽做吗?」
    「知道!」苏辙一脸认真。
    赵孝骞甚至能从他脸上的表情看出几分悲壮。
    这下赵孝骞心里更不踏实了。
    然后,苏辙脸上露出挣狞之色,冷冷道:「臣使辽国,绝不会辱我大宋威名,更不会让我大宋蒙羞,辽主耶律延禧若肯乖乖地答应与我大宋联军征伐西夏,还则罢了。」
    「若是不答应,臣必在辽宫血溅五步,伏尸当场!就问耶律延禧怕不怕!」
    赵孝骞证许久,心中浮起几分庆幸和后怕。
    幸亏自己多问了一句,不然真会出大事。
    果然,苏辙是真虎啊!
    兄弟俩都一个德行,做梦都想效仿汉使那蛮横不讲理的劲儿,牺牲我一个,版图大一圈儿。
    「子由先生,大可不必!」赵孝骞叹了口气,道:「这次,咱大宋必须跟辽国好好说话,讲道理,摆事实,陈利弊——」」
    「总之,咱们这次是好好跟辽国谈买卖,不必跟他们分高下,决生死,您先把身上这股蛮横不讲理的气质收一收。」
    「此番出使,必须『以德服人」不,这词儿听着有点变味儿了,嗯,字面意思上的「以德服人』,绝对没有其他的意思,客客气气地跟辽主谈成这笔买卖。」
    「宋辽两国同时出兵,征伐西夏,西夏灭国后,其国疆土宋辽对半而分,人口和牛羊财产也是一样,西夏灭国后,宋辽可约定世代交好,永罢刀兵。」
    赵孝骞认真地道:「世界这麽大,完全装得下宋辽两个大国。」
    听赵孝骞解释后,苏辙也愣了。
    赵孝骞清楚地看到,苏辙的眼神竟然闪过几许失望之色,让他跟辽主客气点儿说话,让他完全无法发挥汉使同归于尽的本色,这差事的含金量急剧下降。
    「就这?」苏辙不满地道。
    赵孝寒:「...」
    当皇帝也心累,真的。
    尤其是遇到这种二话不说就玩命的臣子,更累。
    「是的,就这。」赵孝骞长叹一声,道:「所以,朕还是觉得使臣人选有待商榨,子由先生是中书侍郎,国之砥柱,朕觉得就不必劳烦子由先生了,不如另委—」」
    话没说完,苏辙突然道:「且慢!臣还是那句话,出使辽国,臣愿往!」
    赵孝骞:「???」
    苏辙神色严肃地道:「说人话,臣也会。」
    赵孝寒:「.......」」
    不愧是唐宋八大家,总结得好精辟啊。
    良久,赵孝骞无奈地叹息:「是的,这次出使辽国没别的要求,只求能说人话。」
    苏辙躬身行礼:「臣一定说服辽主,答应与我大宋联军,合力灭西夏,疆土共分之!」
    「臣若辜负官家所托,误了社稷大事,便一头撞死在辽宫以谢天下,最好还能拉上耶律延禧垫背!」
    赵孝骞呆证半响,缓缓道:「子由先生刚才说,你会说人话?」
     「臣会。」
    赵孝骞脸颊狠狠抽搐了一下,幽幽地道:「..—不像啊。」
    人是下午进宫的,苏辙是当天傍晚离开汴京北上的。
    兵贵神速,事关重大,苏辙片刻也不敢耽误,当日领了旨后,苏辙连家都没回,更没收拾行李,出了宫便打着宋使仪仗节族走了。
    如今辽国已经对西夏开战了,并且辽军已推进到西夏境内一百馀里,大宋必须争分夺秒,把两国联军瓜分西夏的事谈下来。
    西夏位于大宋西北,整个国家耕地面积极少,人口资源等等也都不算丰富,其实严格说来,西夏只能算一块鸡肋之地。
    不过大宋君臣看到的却不一样。
    大宋得到这块疆土,政治意义比军事意义和实际意义大多了。
    究其原因,无非「统一」二字。
    对于以正统自居的中原王朝来说,没有任何字眼比「统一」二字更重要了。
    哪怕它只是一块鸡肋,那也必须是属于中原王朝的鸡肋,更何况,虽然西夏的耕地极少,但它的地理位置重要,因为它正好卡住了丝绸之路。
    从商业,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出发,西夏也是大宋必征之地,得到了西夏,大宋才能彻底掌控丝绸之路,从而打通与中亚诸国的外交来往,甚至能够延伸到欧洲。
    而赵孝骞的雄心壮志,不仅仅是统一华夏,有生之年他也要往大宋之外的各个方向布局,如唐朝一样,把天朝上国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大陆。
    苏辙离开汴京,匆匆赶往辽国后,大宋朝堂也渐渐陷入一片忙碌之中。
    仿佛一夜之间变了天,大宋君臣都神神秘秘地忙着什麽,赵孝骞每天主持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小型朝会。
    调兵,筹粮,准备军械甲胃战马,文官和武将从福宁殿进进出出,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
    一个国家筹备一场战争,是不可能像旅行一样说走就走的。
    整个国家机器运转起来,从决定征战到军队出发,这期间不知要经过多少筹备工作。
    一旦战事开启,国内所有的大小事务都必须为这场战争无条件让路。
    天大的事都只能等战争结束后再说。
    这几日,朝堂君臣都处在一种疲惫却兴奋的状态下,每个人像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而消息终究还是瞒不住,渐渐地扩散开来。
    政事堂和枢密院各方大佬们的忙碌,局外人最初看得一头雾水,只不过如此大的事,是不可能保密的,很快整个朝堂都知道了官家的决策,于是朝堂炸了锅。
    当朝臣们得知大宋即将与辽国联手灭西夏时,大家的反应并没有想像中那麽万众一心,满朝振奋。
    相反,消息传开后,朝堂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激烈反对。
    反对的理由很繁杂,有的说是「师出无名」,此为「不义之战」,必遭天谴。
    也有的指责赵孝骞无故兴兵,违背道德,西夏早已对大宋称臣,使臣每年按时朝贺,大宋没有理由对西夏妄动刀兵。
    还有的从国力的角度反对,近年大宋连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如今官家又要发起灭国之战,若能速战速决尚能接受,若是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拖上三年五载,那时西夏还没灭国,大宋的国库先被拖垮了。
    各种各样的反对声音传到政事堂,再传到赵孝骞的耳中。
    赵孝骞全然置之不理。
    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
    站在臣子的角度,他们只看到了弊端和风险,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此战将会收获巨大的利益,而付出的成本,却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既如此,为何不试一试?
    汴京各方大佬和官员在筹备出征事宜的时候,赵孝骞却犯了难。
    出使辽国的苏辙已经在路上了,不出意外的话,苏辙应该是快马加鞭朝辽国上京猛赶汴京各官署朝臣忙着筹备粮草军械战马,枢密院在商议决定战略战术,推演战争的结果,政事堂在调动平衡举国的资源,力求国内的所有资源尽量朝这场灭国之战倾斜。
    可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赵孝骞却还是没能解决。
    那就是军队主帅的问题。
    全国的裤子都脱了,他这里还没找到娘们儿,像话吗?
    大宋的将领不少,哪怕是曾经赵孝骞魔下的将领,也有不少能征善战的。
    但将领是将领,主帅是主帅,这是两码事。
    赵孝骞所认识的武将里,大部分人都只能为将,不可为帅。
    指挥几千人,跟指挥几万人,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别看如今大宋有天下无敌的火器,觉得这场战争没什麽悬念。一旦产生了这种轻敌的念头,那麽距离兵败也就不远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活人深处 华娱情报王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武道通神:他怎么又又又逆袭了? 捉妖 生娃后,整个侯府给我陪葬 游戏异界?异界游戏! 灵道纪 玄幻:病太子召唤诸天,暴压天下 重燃2001 世子大婚日,逃妾带崽死遁了 我在大唐开诊所 我把欧洲都打下了,你让我回来当太子?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今日我掌天地 人到中年,我的情报每日刷新 阎王下山 溪午未闻钟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