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侯史家奴等人见到了顾正臣。
一个个行礼时不敢直视,坐在椅子上屁股也不敢着力,似乎随时准备起身。
紧张之外,全是拘谨。
这些人也算是女真部落里的酋长,一方人物,可此时像极了不谙世事,担心受到惩罚的孩子。
猛哥帖木儿小心地看向顾正臣,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出头,可此人手上沾染的血,令人听之恐惧,望而生畏。
阿哈出也不敢放肆,一双手在裤腿上摸搓,手汗擦了又出。
眼前的顾正臣就是一战消灭元廷二十......
建文九年秋,江南的雨依旧缠绵,仿佛诉不尽的哀思。顾正臣的府邸外,素幡低垂,哀乐悠扬。朝中派来的使臣与江南地方官员齐聚于灵堂前,皆神情肃穆,默然垂首。赵文昭身着素衣,跪于灵前,泪水早已干涸,唯余满腔悲怆。
朱允?亲自派遣礼部尚书前来主持丧仪,并赐下御制挽联:“忠心辅国,寒门砥柱;清节流芳,社稷之光。”此八字悬于灵堂之上,映着烛火,似有千钧之重。
赵文昭望着挽联,心中百感交集。他记得顾正臣曾言:“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如今顾正臣已逝,世人却将他奉为“寒门辅臣”,视作大明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可他生前,从未求过这些。
灵堂外,江南百姓自发前来吊唁。有人携纸钱,有人献花束,有人只是静静站在门外,望着那扇紧闭的门,仿佛等待顾大人再走出来,与他们说一声“无事”。
“顾大人曾为我们修渠引水,救我全村于旱灾。”一位老者跪在灵前,颤声道。
“顾大人为我等寒门子弟争科举之权,我才有今日之功名。”一名青年士子泪流满面,伏地不起。
赵文昭看着这一切,心中忽然明白,顾正臣虽已逝,但他的精神、他的作为,早已融入百姓心间,融入大明的血脉之中。
……
数日后,顾正臣的灵柩启程返京。朱允?亲自下旨,命沿途州府设灵祭奠,礼部安排专船护送。赵文昭随行,护送灵柩北上。
船行至扬州,忽有快马自京师而来,送至一封密信。赵文昭拆开一看,面色骤变。
信中写道:“朕欲追念顾卿,拟于太庙立碑,赐谥‘辅臣’,以彰其功。然朝中旧臣多有非议,言顾卿曾主削藩,致皇室骨肉相残,不宜入太庙。朕心忧之,望赵卿代朕安抚江南士民,勿使民心动摇。”
赵文昭读罢,心中愤怒难平。他知,朝中那些旧臣,不过是借顾正臣之名,行打压新政之实。顾正臣一生为国为民,如今竟连死后入太庙之权,也遭非议。
他提笔写下一封回奏,言辞恳切:
“陛下,顾正臣一生清廉自守,辅政不为名,治国不为利。削藩之举,实为社稷之安,非为私怨。今新政稳固,百姓安居,皆赖顾卿之功。若因其功高而忌之,恐寒天下忠臣之心。臣愿以残年之力,代顾卿守其志,护新政之基。”
奏折送出后,赵文昭便随灵柩继续北上。
……
建文十年春,顾正臣灵柩抵达京师。朱允?亲率百官出迎,于太庙前设祭。礼部宣读追谥诏书:“故军机大臣顾正臣,忠诚辅政,功在社稷,特追封‘文忠公’,谥号‘辅臣’,永享太庙。”
诏书一出,群臣肃然。赵文昭跪于灵前,含泪叩首:“大人,您的志向,终得其所。”
祭礼之后,朱允?召见赵文昭于御书房。
“赵卿,朕欲命你接掌军机处,继续推行新政。”朱允?语气沉稳。
赵文昭拜道:“臣愿为陛下效命,不负顾大人所托。”
朱允?点头,目光深远:“顾卿虽逝,然其志未灭。朕愿以他为镜,守大明江山。”
……
建文十一年,顾正臣之墓在南京郊外建成,墓前立碑,碑文由朱允?亲书:“文忠公顾辅臣之墓”。
每逢清明,江南百姓皆自发前往祭扫。墓前香火不绝,纸钱随风飘扬,仿佛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
而顾正臣的府邸,被改建为“辅臣书院”,专为寒门子弟所设。书院门前,高悬一副对联:
“辅国不为名,治世不为利;
寒门出俊杰,盛世赖忠臣。”
赵文昭晚年隐居于此,每日讲学授徒,传授顾正臣之志。他常对学生言:“顾大人一生,不求功名,不恋权势,唯以大明社稷为己任。诸位若能承其志,便是大明之福。”
岁月流转,顾正臣之名,随书院之兴,传遍四海。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建文十年春,京师春寒料峭,柳枝初绿,御花园中却已传来阵阵琴声。朱允?身着玄色龙袍,缓步于亭台之间,神色沉静,却难掩眉宇间的一丝疲惫。
自顾正臣病逝,朝中虽依其策推行新政,然旧臣余党仍暗中作祟,屡屡掣肘。监察司虽已整顿六部,然仍有李善长旧党潜伏,借新贵之名,行旧制之实。科举虽设独立考官,然各地士绅仍以门第为重,寒门子弟入仕之路依旧艰难。
朱允?深知,新政虽成,然根基未稳。他望向远方,仿佛又见顾正臣那清瘦却坚定的面容,耳边回响着他临终前的那句话:“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
“陛下。”一声低唤将朱允?从沉思中唤醒。
他回头,见赵文昭身着素衣,步履稳健地走入御花园,神情肃然。
“赵卿。”朱允?微微颔首,“你已回京半月,江南之事可有交代?”
赵文昭躬身道:“江南士民皆感念顾大人之恩,辅臣书院已初具规模,寒门子弟皆愿赴学。然臣回京途中,听闻朝中有人议顾大人之谥号,言其削藩之策有悖人伦,不宜入太庙。”
朱允?神色一沉,缓缓道:“朕已下诏,顾卿之功,不可磨灭。然朝中旧臣,多有异议,朕虽欲保其身后之名,亦需顾全大局。”
赵文昭拱手道:“陛下,顾大人一生不求名利,然其志在社稷。若因其功高而忌之,恐寒天下忠臣之心。臣愿以残年之力,代顾卿守其志,护新政之基。”
朱允?沉默片刻,终是点头:“赵卿忠义,朕心甚慰。朕欲命你接掌军机处,继续推行新政。”
赵文昭拜道:“臣愿为陛下效命,不负顾大人所托。”
……
数日后,赵文昭正式入主军机处。他虽年事已高,然治政严谨,处事果断,迅速稳住朝局。他依顾正臣遗策,整顿吏治,严查贪腐,重用寒门才俊,使新政得以稳固推行。
然朝中旧臣并未罢休。兵部左侍郎李怀远乃李善长门生,素来不满新政,暗中联络旧党,欲借“削藩之祸”为由,弹劾顾正臣,以动摇新政根基。
建文十一年春,李怀远联合十余名朝臣,联名上奏,言顾正臣削藩之策有悖祖制,致皇室骨肉相残,不宜入太庙,并请撤其谥号。
奏折呈入御书房,朱允?阅后,面色铁青。他知此奏并非单纯追议旧事,而是旧臣借机发难,意图推翻新政。
翌日早朝,朱允?当庭质问李怀远:“顾正臣削藩,乃为社稷安危,非为私怨。若依尔等所言,藩王复起,天下再乱,尔等可负此责?”
李怀远伏地叩首,言辞恳切:“陛下,臣非否定顾大人之功,然其策虽成一时之功,然亦致皇室分裂,臣恐后世效之,反害国本。”
朱允?冷声道:“若无顾卿之策,朕今日焉能坐于御座之上?朕已下诏,顾卿之谥不可改,太庙之碑不可撤。若再有妄议者,朕必严惩不贷。”
群臣闻言,皆不敢再言。
……
建文十一年秋,顾正臣之墓于南京郊外建成,墓前立碑,碑文由朱允?亲书:“文忠公顾辅臣之墓”。每逢清明,江南百姓皆自发前往祭扫,墓前香火不绝,纸钱随风飘扬,仿佛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
而顾正臣的府邸,被改建为“辅臣书院”,专为寒门子弟所设。书院门前,高悬一副对联:
“辅国不为名,治世不为利;
寒门出俊杰,盛世赖忠臣。”
赵文昭晚年隐居于此,每日讲学授徒,传授顾正臣之志。他常对学生言:“顾大人一生,不求功名,不恋权势,唯以大明社稷为己任。诸位若能承其志,便是大明之福。”
岁月流转,顾正臣之名,随书院之兴,传遍四海。后世称其为“寒门辅臣”,赞其辅佐两朝,开创盛世,改革朝政,奠定大明百年基业。
而他临终所言:“大明有陛下,便已足够。”亦成为后世传颂的名言。
大明自此进入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