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三百三十五章 鸿门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
    陈留府衙,刘备拱手下问,“为今之计,还请先生教我。”
    单福侃侃而谈。
    “主公欲伸大义于天下,兴复汉室,营救天子,何甘为曹操之下臣?”
    刘备眼含热泪,悲泣如诉。
    ...
    秋去冬来,定陶的雪落得比往年早。第一场大雪飘下时,整个城池仿佛被裹进了一层素帛之中。宫墙内外,松柏披银,檐角悬冰如剑,却不见一丝肃杀之气。百姓巷陌间炊烟袅袅,孩童在院中堆起雪人,笑语盈街。市集上,炭火炉边围坐着南迁来的北方流民,捧着热粥,听着说书人讲“袁公治世”的故事。
    章会立于政学堂藏书阁顶层,手执一卷《民策汇编》,目光久久停驻在一页泛黄的纸笺上??那是袁术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奏章,来自交州一名十六岁少年,题为《论海疆渔政与民生之关联》。朱批只有八个字:“此子可教,召入太学。”
    他轻叹一声,将书合上,望向窗外茫茫雪色。三年了。自袁术逝去,天下未再兴兵戈。曹操于两年前端坐许昌病亡,临终前焚毁所有兵符印信,只留下一句遗言:“吾一生争雄,终不如袁公路一碗热汤暖民心。”司马懿闭门不出,死后门生散尽,复汉社灰飞烟灭。孙权遣使赴定陶吊唁,亲书挽联:“君以仁政治四海,我以权谋守一方;今知大道不在刀兵,而在人心。”
    而今日之南国,早已非昔日可比。百工振兴计划推行十年,匠籍者逾十万,技学会遍布各郡,能工奖得主甚至可直面天子陈策。女子科举连续五届举行,已有三百余名才女出任县丞、医正、税监等职,其中最年轻的不过二十出头,竟在豫章主持修筑了一条贯通三县的灌溉渠,百姓呼其为“清澜娘子”。
    更令人惊叹的是教育之普及。全国识字率已达六成以上,南方诸郡更是突破八成。每村必有义塾,每镇必设图书馆,洛阳太学每年招生三千人,不限出身、不论男女、不问地域。甚至连夷洲(台湾)与交趾边陲部落,也派出了使者请求派遣教习前往授业。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这一日,章会正在整理年度《万民策问》精选本,忽有内侍急报:“北地急讯!幽州刺史上奏,鲜卑单于檀石槐之孙步度根,联合乌桓残部,聚众五万,已破长城隘口,劫掠云中、雁门二郡!”
    章会眉头紧锁。这些年来,北方战乱频仍,胡族乘虚而入,原本由曹操勉强维系的边防体系早已崩塌。如今曹丕继位后力图整顿军备,然赋税沉重,士卒怨声载道,边军多有逃亡南投者。边境空虚,正是外患滋生之时。
    他当即召集内阁议事。政学堂大殿内,灯火通明。众人齐聚,皆是袁术旧臣:太尉周瑜(此为架空设定,依剧情需要),掌军事;司徒陆绩,主民政;御史大夫顾雍,理监察;还有新晋女官黄月英,主管科技与水利。
    “是否出兵?”有人问。
    “不可!”黄月英率先反对,“我朝奉行‘非攻’之策已久,若贸然北伐,恐失道义之名。且百姓安居乐业十余载,不愿再闻鼓角之声。”
    周瑜沉吟道:“然若坐视不管,胡骑深入,则中原百姓涂炭,亦违‘民为邦本’之旨。况且……”他顿了顿,“那五万胡军中,据细作回报,有不少竟是原曹军溃卒裹挟而去,甚至有人打着‘迎立正统’的旗号,欲拥戴一个自称‘汉室宗亲’的傀儡皇帝。”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陆绩冷笑道:“又是‘正统’?这些年,什么刘虞之后、刘焉遗子、刘表族侄……冒出来十几个‘汉帝’,哪一个不是司马懿余党扶植的工具?如今连胡人都学会了这套把戏!”
    顾雍缓缓道:“问题不在他们立谁为帝,而在北方百姓是否愿意追随。若真有万人响应,说明我们的仁政尚未抵达彼处,民心仍有缝隙可钻。”
    殿中陷入沉默。
    良久,章会起身,取出一份地图铺于案上。那是袁术晚年亲手绘制的《天下民心图》,以各县识字率、入学儿童数、工匠数量、女性任职比例等数据综合评分,用红蓝二色标注“心向南方”与“尚待教化”之地。如今,红色已连成一片,从江东直至巴蜀,唯独北方三州??冀、幽、并,仍大片斑驳。
    “主公曾说,”章会声音低沉,“真正的征战,不在沙场,而在学堂。”
    次日清晨,一道诏令传遍全国:
    >“今北地动荡,胡虏犯边,万民受苦。朕不忍见同胞陷于水火,特启‘文治北援计划’:
    >一、选派五百名优秀教师、医师、农技师,组成‘惠民使团’,携教材、药典、良种、工具北上,深入战乱边缘区,设立临时义塾、诊疗所、耕作示范田;
    >二、开放洛阳太学特别通道,凡北方流亡学子,无论身份,皆可免试入学,食宿全免;
    >三、鼓励民间结社互助,成立‘信义帮’,资助难民南迁安置,并协助其返乡重建家园;
    >四、严禁任何军队以‘救援’为名进入北方政权辖区,违者以叛国论处。”
    诏书末尾,赫然写着袁术遗训八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有人赞其仁德无双,也有人讥讽“书生误国”。曹丕在许昌得知后冷笑不止:“袁术已死,这群腐儒还想靠几本书收服天下?可笑!传令下去,凡南来‘使团’,一律驱逐,敢私授书籍者斩首示众!”
    然而,禁令终究挡不住人心所向。
    第一批惠民使团刚到黎阳边界,便遭遇曹军拦截。带队的是位年轻女教习,名叫柳芸,原是柳林村袁术喝过热汤的老妪之孙女。她并未退缩,而是当众打开箱子,展示里面的《千字文》抄本、《农桑辑要》图册、小儿疫苗药瓶,然后朗声道:“我们不是士兵,不带刀剑。我们带来的,是让孩子不再饿死的种子,是让母亲不必眼睁睁看着婴儿夭折的药,是让农民不用跪求地主减租的算术课本!你们若要杀,请先杀了这些书!”
    守将愣住。身后一名老兵低声说:“俺娘不识字,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要是你能念个名字给我听就好了’……这姑娘带来的东西,比我这辈子见过的所有圣旨都重。”
    那一夜,三百名曹军士兵集体脱甲,加入使团护送队伍。他们说:“我们不想再当杀人机器了。我们要做点真正对得起良心的事。”
    自此,星星之火,燎原北境。
    使团所至,义塾悄然兴起。许多村庄自发组织村民轮流守护学堂,哪怕风雪交加,孩子们依旧准时前来读书。一位老秀才在信中写道:“三十年未闻书声,今闻童子诵《论语》,泪湿衣襟。方知文明不死,只待春风。”
    更有甚者,一些原属“复汉社”的士人开始倒戈。他们在暗中传阅南方送来的《万民策问》合集,发现其中讨论的议题远比“尊刘贬袁”深刻得多:如何防止官员腐败?怎样建立公平税制?女子为何不能参政?盲人能否学习算术?这些问题,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长久封闭的思想牢笼。
    一年后,冀州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不仅不赈灾,反而强征粮食运往前线。愤怒的百姓终于揭竿而起。起义军首领是个失明的老账房先生,名叫赵元晦,他曾是洛阳太学旁听生,熟读袁术颁布的各项政策。他在聚众起义时说:“我不懂打仗,但我记得一句话:‘宁可无国,不可无民。’今天,我要为这句话而战!”
    他的军队不烧官府,专开粮仓;不杀官吏,只夺贪官家产分给穷人;每占一城,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办义塾,请随军识字的士兵教孩子写字。他们打出的旗帜上写着七个大字:“学袁政,救苍生。”
    短短三个月,起义席卷三州,连幽州胡军内部也开始分裂。部分乌桓部落宣布脱离步度根,归附“惠民政权”,理由竟是:“南方送来的小儿疫苗救了我们五十个婴儿,这样的国家,值得信任。”
    曹丕惊恐万分,下令全面封锁边境,严禁任何南方书籍、药品、技术人员入境。他还派人伪造谣言,称“袁术遗毒仍在,南人欲以文字灭北”,甚至焚烧了一批从民间搜缴的《识字课本》,称之为“妖书”。
    但越是压制,越激发反抗。
    两年后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卷北方。数十万百姓自发组织“读书会”,白天劳作,夜晚点灯苦读。有人用木炭在墙上写字,有人把《千字文》刻在犁头上,一边耕地一边背诵。一位寡妇卖掉嫁妆,凑钱请南方流亡来的老师到村里授课,她说:“我丈夫死在战场上,我不想我的儿子也变成拿刀的鬼。”
    而在南方,一切仍在稳步前行。
    这一年,第一艘完全由女性设计建造的远洋商船“信义号”下水,驶向天竺(印度)。船上载有丝绸、瓷器、印刷术样本,以及一百名自愿前往传播知识的“文化使节”。领队是一位三十岁的女工程师,名叫卫?,她是首批女科进士之一,专研航海与机械。
    与此同时,自动磨坊技术推广至全国,粮食加工效率提升十倍。政府借此契机推行“全民营养计划”,确保每个儿童每日至少摄入一顿含肉奶的餐食。医疗系统全面升级,天花疫苗覆盖率达九成,婴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
    最令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语言与观念层面。百姓不再称官员为“大人”“老爷”,而改口叫“先生”“女士”或“服务者”。县衙门前,常见农夫与官吏平坐对话,争论水利分配方案。学校里,学生们辩论的主题不再是“忠君报国”,而是“政府是否有权征收超过收入百分之十的税”。
    就连曾经最顽固的士族世家,也不得不顺应潮流。许多家族主动送女儿参加女科考试,甚至聘请南方教师在家授课。有位老族长临终前感慨:“吾族百年望族,竟不如邻村一织布妇之女,考中县令后三年内修桥七座,清廉如水……惭愧啊!”
    时光流转,又是一年清明。
    章会独自来到南阳那片万亩良田。此处已立起一座无碑之冢,仅有一块青石,上刻一行小字:“这里躺着一个想让人人都能抬头走路的人。”
    他放下一束野菊,轻声道:“主公,北地八成以上县城已有义塾,识字孩童超百万。赵元晦率领的‘惠民军’已控制冀州全境,并与部分胡族达成共治协议。他们请求加入联邦体制,愿奉南方制度为范本,自行选举地方官吏……我们……做到了。”
    风吹麦浪,簌簌作响,仿佛回应。
    当晚,章会提笔撰写《治世纲要》,作为未来执政指南。他在序言中写道:
    >“袁公未曾称帝,却成就了真正的王道;他不曾封禅,却让千万人灵魂登基。他的武器不是刀枪,是课本;他的城墙不是砖石,是人心;他的王朝不在宫殿,而在每一个敢于说话、勇于思考、乐于创造的普通人心里。
    >后世若有问:何谓盛世?
    >答曰:当一个孩子能在雪地里安心写完一首诗,而不怕被人抓去充军;
    >当一位母亲能挺直腰杆走进县衙,为自己被克扣的工钱讨个说法;
    >当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不分男女、贫富、族群,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参与治理、追求幸福??
    >那便是袁术的天下,也是我们永远要守护的黎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继承饭馆,火爆全网 大雪满龙刀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维度乐园,我是召唤系使徒 谍战,太君没猜错,我真是卧底啊 灰烬领主 三年婚姻冷待,葬礼上渣夫红眼下跪 从影视世界学习技能 影视世界的逍遥人生 王妃,请自重 华娱:这个天仙不对劲 苟在初圣魔门当人材 高武偏要修个仙 复活在魔物娘图鉴的勇者如何是好 仙人消失之后 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永噩长夜 佣兵1929 从文明晋升考核开始装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