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卷第98章宋运辉的来信(第1/2页)
林凡在位于党校的经济管理干部培训班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课程涵盖了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理论等诸多领域,对于技术出身的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极大的知识拓展。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新知识,并与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同学们交流思想,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期间,他也一直关注着厂里和公司的情况。定期与小王、韩春明通电话,了解业务进展和困难,进行远程指导。公司在他的遥控下,虽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还算平稳,接了几个不错的单子,稳住了阵脚。四合院那边也波澜不惊,许大茂果然老实了很多。
这天,他收到了宋运辉的回信。信很厚,字迹似乎比以往用力,仿佛倾注了更多的情绪。
“林凡兄:惠书并赠书均已收悉,感激不尽!兄之建议,如暗夜明灯,令运辉茅塞顿开,亦深感惭愧……”
信中,宋运辉详细讲述了收到林凡信后的思考和转变。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硬碰硬,而是开始尝试林凡所说的“迂回策略”。他不再在大会上直接抨击现行工艺的落后,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次要的冷却系统效率问题,带领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技术员,默默收集数据,进行小范围的优化试验,并成功地将其效率提升了5%,节约了大量能耗。
这个小小的、无可辩驳的成功,虽然未能触动根本,却让他赢得了少数务实派领导的好感和一些年轻工人的支持,初步打破了被完全孤立的局面。
“……兄所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诚乃至理名言。我如今方知,改革非仅凭一腔热血与技术偏执所能推动,亦需讲究策略与耐心。然此处环境之复杂,人事之倾轧,犹甚于兄之所述。保守之辈盘根错节,视新技术新思想如洪水猛兽,动辄扣以‘冒进’、‘浪费’之帽,令人举步维艰……”
字里行间,虽然少了些过去的绝望,却依然充满了苦闷和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能解决技术难题,却难以撼动僵化的体制和固化的利益格局。他甚至在信中流露出对林凡的羡慕,羡慕他能有一个相对支持改革的领导和可以施展拳脚的空间。
信的末尾,宋运辉写道:“……近日厂内风声鹤唳,传闻上级有意整顿调整,人心惶惶,不知是福是祸。吾唯有时刻警醒,深耕技术,积蓄薄力,以待兄所言‘天时’耳。与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盼常赐教,互通有无。弟:运辉谨上”
林凡放下信,心情有些沉重,又有些欣慰。沉重的是,宋运辉的处境依然艰难,国企改革的道路注定漫长而曲折。欣慰的是,这位技术天才终于开始意识到策略和耐心的重要性,开始了艰难的转变。这封信本身,就是一种倾诉和求助,说明他真的把林凡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挚友和兄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98章宋运辉的来信(第2/2页)
他当即铺开信纸,准备给宋运辉回信。他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结合培训班上学到的案例和红星厂的经验,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
“……人事倾轧,古今中外皆有之,不足为奇,亦不必过分焦虑。可尝试‘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你所言能耗降低之成果,便是团结务实者的最好纽带。可将此成果扩大化、可视化,形成报告,突出其经济效益,争取更多中间派支持……”
“……关于厂内调整风声,未必是坏事。变动之中,常蕴藏机遇。你可提前准备,梳理技术改革之思路与潜在效益,一旦时机出现,方能迅速提出,把握主动……”
“……我于此间学习,深感管理之于技术,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附上近期学习整理的《目标管理与成本控制初步》笔记一份,或对你有所启发……望弟保重身体,坚守本心,技术终为王道,静待云开雾散时。”
随信,他真的附上了一叠自己整理的学习笔记复印件。
刚封好信,同宿舍的一位来自南方特区的同学就凑了过来,笑嘻嘻地说:“林凡,跟谁通信呢?这么厚?不会是对象吧?”
“一位技术上的朋友,遇到了点难处。”林凡笑笑。
“技术朋友?嗨,要我说啊,你们这些内地的国企,条条框框太多,憋屈!”那位同学压低声音,“你知道现在南方特区成什么样了吗?遍地是机会!只要你有想法,有胆子,就能赚大钱!哪像你们这儿,搞点改革跟打仗似的!”
他蛊惑道:“林凡,以你的能力和眼光,窝在厂里太可惜了!等培训班结束了,跟我去特区看看呗?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咱们合伙干点大事,怎么样?”
南方特区?市场经济?合伙干大事?
这些词汇对林凡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诱惑。他知道时代正在剧变,南方的活力和机遇是四九城难以比拟的。
但他想到了对李厂长的承诺,想到了刚刚起步的公司,想到了四合院那些还没彻底清算的恩怨。
他笑了笑,对同学说:“谢谢好意,我会认真考虑。不过,眼下还是先学好本事再说。”
送走同学,林凡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南方的海,似乎带着一种魔力,在向他召唤。
而几乎与此同时,韩春明也从四九城打来了长途电话,语气兴奋无比:
“林哥!特大好消息!我通过一哥们儿,搭上了南方一条线!能弄到一批最新款的日本收录机!暴利!绝对暴利!咱们要不要干一票大的?本钱我这边能凑一部分,就等您一句话了!”
新的诱惑,以更加直接、更加猛烈的方式,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