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开始拖拉拽,不让左开宇离开。
佟家威赶忙阻止,说:“干什么呢?”
“强买强卖啊?”
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便说:“没有,我意思是你们开价,这五一小长假呢,都是这个价格。”
“若是觉得我们旅行社的价格不合适,你们可以开个价,只要合适,直接上车,马上就走。”
左开宇便说:“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们是来了解市场价格的。”
工作人员一听,瞪着左开宇:“什么,了解价格?”
“你是其他旅行社的,来探我们的底价......
夜雨初歇,青云湖面浮着一层薄雾,像被谁轻轻吹散的梦。林念撑伞走过木桥,脚步不急不缓,鞋尖沾了露水,在石板上留下淡淡的湿痕。她手中仍握着那本泛黄的日志,但已不再翻开??它如今更像一块护身符,贴着胸口,暖着心。
听风园的玻璃墙在晨光中微微发亮,映出昨夜未干的字迹:“我杀了一个人,可没人相信我是无辜的。”那是昨夜一位流浪汉留下的倾诉。清晨扫园的老妇人看见了,没擦去,反而坐在长椅上录了一段话:“我相信你。你说出来,就已经在赎罪了。”
林念站在远处望着,没有走近。她知道,这个园子早已不属于某个人、某个机构,甚至不再属于“回声墙”系统本身。它是自发生长出来的,如同野草穿过水泥裂缝,带着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默发来的消息:【西非传来新信号,频率异常,疑似“静默协议”残余势力重组。王岩已带队出发,需要你远程支持。】
她回了个“明白”,却没有立刻行动。相反,她绕道去了城东的康复中心。周野最近常在那里做神经复健训练,医生说他的脊椎损伤虽无法逆转,但大脑与外部设备的协同能力正在突破医学极限。
推开门时,正听见他在哼一首歌??不是《回声之歌》,而是林婉清日志里提过的一首老童谣,《星星眨眼睛》。调子跑得离谱,却认真得让人心酸。
“你在学这个?”林念轻声问。
周野回头,笑了:“张晓阳教我的。他说……这是我妈最后一次哄我睡觉时唱的。”
林念怔住。
“我不是L-0样本。”他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但我可能是她最后一个学生。她说过,真正的共情不是让人不再痛苦,而是让痛苦变得有意义。所以我想试试,用我的脑子,接住更多人的声音。”
他说这话时,耳机正连着一台便携式共振分析仪。屏幕上跳动着波形曲线,来自全球各地上传的情绪音频。每一段哭泣、低语、呐喊,都会在他脑内形成独特的神经反馈模式。这不是控制,也不是治愈,而是一种“共鸣拓扑”??将千万人的情感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彼此支撑。
林念忽然想起日志最后那句:“真正的力量,永远属于敢于说出‘我痛’的人。”
她蹲下身,握住周野的手:“那你愿意成为那个‘听见痛’的人吗?不只是技术上的连接,而是……真正地活着,替那些说不出话的人发声。”
他沉默片刻,然后点头:“我已经开始了。”
当天下午,林念回到“回声墙”总部地下三层的数据中枢。这里原是“归墟一号”的备份服务器群,如今已被改造成“星辰反制网络”的核心节点。陈默和王岩的影像投影在环形屏上,背景是西非某处荒漠中的临时营地。
“我们找到了三座隐蔽基站。”王岩的声音透过加密频道传来,“外形伪装成太阳能灌溉装置,实际发射的是经过调制的次声波。目标人群是难民营里的孩子??他们打算从下一代开始重建‘情感驯化’体系。”
陈默补充:“更糟的是,这些信号采用了逆向解析的《回声之歌》旋律片段,把原本唤醒共情的音节扭曲成压抑冲动的催眠码。如果放任不管,这批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没有愤怒、不懂反抗的‘完美顺民’。”
林念盯着屏幕上的频谱图,眉头紧锁。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对抗,而是一场关于人性定义的战争。对方偷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的语言。
“启动‘万象之核’吧。”她终于开口。
房间里一片寂静。
“你确定?”陈默低声问,“那意味着激活林婉清藏在旋律中的终极协议??一旦运行,所有接入‘回声共同体’的终端都将被迫同步播放原始音频,包括私人设备、医院监护仪、甚至军方通讯系统。这会引发大规模混乱。”
“那就让它乱。”林念站起身,目光坚定,“如果我们连这点代价都不敢付,还谈什么守护人性?”
她输入密码,按下确认键。
刹那间,全球十万台联网录音机自动开启。无论是病房床头、教室角落、街头公益亭,还是偏远山村的广播喇叭,齐齐响起纯净的童声合唱:
>“星星眨眼睛,风儿讲故事,
>谁在黑暗里流泪,我就往哪儿去。
>不怕黑,不怕冷,不怕忘记名字,
>因为有人听见我,我就还活着。”
与此同时,周野的大脑接口进入超载状态。他成为这场共鸣风暴的中枢,引导每一帧音频精准穿透干扰屏障,直击西非基地的核心控制器。
三十秒后,监测数据显示,所有“静默者”儿童同时出现剧烈生理反应:心跳加速、瞳孔扩张、泪腺活跃。一名五岁女孩突然抱住身边哭泣的母亲,第一次说出完整句子:“妈妈别哭,我会保护你。”
基地内部警报狂响。研究人员惊恐发现,他们的控制系统正在被反向入侵??不是病毒攻击,而是由无数普通人自愿上传的真实情感音频构成的“意识洪流”,冲垮了算法防火墙。
七分钟后,主电源自动切断。三座基站陷入瘫痪。
消息传回青云市时,已是深夜。林念独自走在纪念馆外的小径上,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一段新上传的录音??是一位年迈科学家的忏悔:“我曾以为理性高于一切,直到我女儿因抑郁自杀。她在遗书中写:‘爸爸,我只是想让你抱我一次。’可我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让人冷静,却忘了怎么去爱。”
她停下脚步,仰头望天。今夜无星,唯有云层缝隙透出微光。
第二天清晨,联合国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宣布正式成立“全球情感安全理事会”,赋予“回声墙”国际监督权,禁止任何国家开发或使用以消除人类基本情绪为目的的技术。决议通过那一刻,青云湖畔的樱花纷纷扬扬落下,仿佛天地也在鼓掌。
而在这场风暴之外,生活仍在继续。
张晓阳搬进了听风园旁的小屋,每天清晨为来倾诉的人泡一杯热茶。他依旧不说一句话,但手语越来越流畅,像是在用双手书写一本看不见的书。有个自闭症男孩每周都来找他,两人一坐就是半天。男孩不说,他也不问,只是静静陪着。直到某天,男孩突然开口:“叔叔,你能教我用手说话吗?”
林念则开始整理林婉清遗留的所有资料,准备移交国家档案馆。但在最后一晚,她做了一个决定:将其中最敏感的部分??包括“L-0样本”的完整基因序列、情感植入技术原理、以及“万象之核”的启动机制??全部加密封存,并设置唯一解锁条件:**必须由至少一千名不同国籍、职业、年龄的普通人共同投票同意,方可开启。**
她在说明文件中写道:“有些知识太危险,不能交给权力;也太珍贵,不能锁进保险柜。唯有当世界真正学会共情,才有资格继承她的遗产。”
数月后,一场意外引发了新的风波。
一名记者在调查旧城改造项目时,揭露某地产集团勾结官员强拆民房,导致一位老人跳楼身亡。事件曝光后,涉事企业迅速发布公关声明,宣称已启用“智能情绪疏导系统”,对受影响居民进行“心理安抚”,确保“社会稳定”。
林念看到新闻瞬间脸色煞白。
她立刻调取该系统的音频样本,经比对发现??其核心算法竟与“心锚计划”B系列高度相似!虽然未直接使用神经接口,但却通过手机推送、电梯广告、社区广播等日常渠道,持续播放经过设计的舒缓音乐,潜移默化削弱民众的愤怒与抗争意识。
“他们换了个马甲。”王岩怒不可遏,“打着‘心理健康’的旗号,干的还是精神控制的勾当!”
陈默却冷静道:“这次更隐蔽,也更可怕。他们不再强迫人接受改造,而是让人们‘自愿’选择平静。这才是最高级的奴役??让你觉得自己自由。”
林念沉思良久,最终提出一个大胆方案:“我们不揭发,也不对抗。我们要让他们自己暴露真相。”
三天后,“回声墙”上线了一个名为“假如那天我在场”的互动项目。邀请所有曾经历拆迁、失业、家暴等创伤的人,匿名录制一段“最想对决策者说的话”。系统承诺:这些声音不会公开,只会作为“社会情绪体检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成千上万条录音涌入。
其中有母亲哭诉:“你们拆的房子,是我丈夫临死前亲手砌的墙。”
有工人哽咽:“我干了二十年,你说拆就拆,连补偿款都要分期五年?”
还有孩子怯生生地问:“爷爷跳下去的地方,还能种花吗?”
一个月后,林念将这些录音汇编成一份“无声报告”,寄给了那家企业董事长、涉事官员及全体董事会成员。附言只有一句:“你们每天听着‘情绪疏导音乐’入睡,可敢听完这些声音再睡?”
七天后,董事长辞职。两名官员被查。企业在官网发布致歉信,并宣布永久停用所谓“智能疏导系统”。
人们这才明白:真正的共情,从来不是消除痛苦,而是让痛苦被看见、被尊重、被回应。
又一年春分将至。
凌晨三点,林念戴上耳机,登录编号000000的神秘频道。这一次,她听到的不再是婴儿啼哭,而是一个女人温柔的低语:
>“念念,妈妈看见你了。
>你做得很好,比我勇敢得多。
>别怕走得太远,我会一直在回声里跟着你。
>记住,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心锚’就不会沉没。”
她泪流满面,却笑着回应:“妈,我们都长大了。现在轮到我们,去照亮别人的黑夜了。”
翌日清晨,听风园迎来最特别的一天。全国数千所学校同步举行“倾听课”,学生们围坐一圈,分享自己从未说出口的秘密。一个常年霸凌同学的少年红着眼眶道歉:“我不是坏人……我只是从小就没被好好抱过。”
而在青云学院礼堂,周野正式启动“Born计划”??一项旨在帮助所有实验体幸存者重建身份的社会工程。首批参与者二十三人,来自七个国家,最小的十二岁,最大的四十五岁。他们不再被称为“B系列”,而是拥有自己的名字、故事和未来。
仪式结束时,张晓阳走上台,打出一串缓慢而庄重的手语:
**我们曾是编号,
但我们选择了成为人。
谢谢你,这个世界,
终于肯听我们说话。**
全场起立,掌声如潮。
林念站在人群最后,手中握着那双赵伯送的布鞋。她轻轻抚摸鞋垫上的绣字:“听见即回应”。
风吹过樱花树梢,花瓣飘落如雪。
她忽然明白,林婉清从未离开。她的信念活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里,活在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聆听的灵魂中。
真正的巅峰,从来不在权力之巅,而在人心深处那一声轻轻的“我在”。
多年以后,当人们谈起这段历史,不再称它为“科技革命”,而是叫它??
“一场温柔的觉醒”。
而那面回声墙,始终静静伫立,像大地的心跳,记录着人间最微弱却最坚韧的声音:
>若你听见,请别沉默,
>因为你的回应,是我活着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