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47章史巷买房记(1)(第1/2页)
文物商店安排了一辆小货车,还特意派了个有经验的老师傅随车护送。
货车一路慢悠悠地开着,天黑透了才到了汶中家属区。
师傅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把式,干活格外利索。他帮着杨一木把那些古董一件件搬进堂屋,又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遍。
活干完了,老头拍拍手上的灰就要走,杨一木哪能答应,硬是拉着不让走,转头就让林秋张罗晚饭。
老头没接杨一木递来的香烟,自顾自点上了自己的手卷烟,在屋子里转了圈,瞅着杨一木欲言又止。
杨一木将他拉到一边,往他裤兜里塞了两张十元大钞,笑着问,“师傅贵姓?”
“免贵姓杨。”老头点点头,吧唧了一口,“我看了看你的房子,不适合收藏古董呀?”
“哟,咱一家姓呀,怎么了杨伯,我横竖是不懂,你有话直说?”杨一木不耻下问,古董这玩意他不清楚,人家既然说了,肯定也是行家,现在无条件地帮助自己,自然要多学习一些才行。
“小伙子,我看你做事挺敞亮,我就直说了,你这房子不适合收藏呀,一来你这儿不通风,又靠着河,湿气太重;二来地方太小,磕着碰着都是钱;最重要的是……”杨老头朝院外努努嘴,“刚才卸货时,我可看见好几双眼睛往这边瞅呢,你这太招摇了,赶紧换地方吧。”
杨老头吧唧着手卷烟,一点点地解释着。
他也是明白人,杨一木骑的摩托车就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应该不差钱。
这话说到了杨一木心坎上,路上就在琢磨这事儿了,只是自己大部分房产在南京,太远又没人看护,安州除了大武城巷那套,就剩这个小院了。
饭桌上,杨一木给杨老头满上酒,装作不经意地问,“杨伯,你可知道哪儿有合适的房子”
杨老头抿了口酒,夹了块林秋做的糖醋排骨,眯着眼说,“巧了,我有一个熟人,以前有些家底,因为这个,年轻时遭过罪,独身,他有一个侄儿在马来西亚,去年联系上了,他就准备去马来西亚安享晚年。他房子是前两年发还回来的,虽然破了些,可面积够大,结构也不错,早些年多少人眼红,你去找他谈谈看。不过我和他有点搭不上话,价格上我就帮不上忙了。”
“那感情好,具体在什么位置?”杨一木欣然应允。
“就在史巷那边,离你这儿不远。”杨老头答道。
史巷曾是安州古城的商业中心。晚清至民国年间,这里汇聚了银行、典当、木材等行业的大户人家,堪称当时安州最繁华的富人区。
“杨伯你什么时候有空陪我去一趟?”杨一木一听是史巷的房子,顿时来了精神。
“明早八点吧。你就在毓贤街那个巷口等我。”杨老头说着又夹了块排骨,边嚼边对林秋笑道,“丫头,你这手艺不错呀,这排骨做得真地道,火候到位,入味了。”
杨一木得意地说,“那可不,这可是跟着福昌楼大厨学的手艺。”
林秋下午也跟着挑了半天古董,虽然不懂真假,但想到杨一木竟然花了这么多钱买了一堆破烂玩意儿回来,心里就有些懊恼。
她又不落忍拂了杨一木的面子,举起酒杯对杨老头说,“杨伯伯,多亏你指点,要不我们可就白折腾了。”
杨老头瞥了一眼,“这很正常。不过瞎猫碰上死耗子,你们倒也买了些好东西。只是有几个你们看走眼了——比如那个罐子吧,底款上的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几个字看不到,历史课上没学过吗?郑和是内官监太监,不是什么司礼太监。朱棣死后的庙号是明太宗,明世宗时期才改成成祖,永乐帝难不成还是掐指一算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7章史巷买房记(1)(第2/2页)
杨一木酒意上涌,脸上发烫。
这事主要怪他,当时只顾着找梅瓶,其他只要是看起来陈旧发黄的就统统当作古董打包。其实很多都是民国后期或解放后烧制的东西,只是年代久了显得古旧罢了。说到底,还是自己不懂。
第二天,杨一木起了个大早去找方校长请假。
方校长抬眼打量着他生龙活虎的模样,气不打一处,差点要吼,“又请假?真当学校是我家开的?”
方师娘冲他使了个眼色,杨一木嬉皮笑脸地过去替方校长续上水,没等他发作就一溜烟跑了,跨上摩托车直奔毓贤街而去。
史巷呈南北走向,北端连着毓贤街。
这条老街从汶河延伸过来,路面铺着沥青混合小碎石渣子,凹凸不平。若是穿着薄底鞋走在上面,时不时就会被翘起的小石子硌得脚心生疼。
走进史巷,入眼尽是青砖黛瓦的传统建筑,窄窄的院门低调内敛。
杨一木起初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这里的地段一等一的好——离学校近在咫尺,比他现住的小院强多了,就连大武城巷那处宅院也比不上。
安州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建筑风格自然深受南北建筑风格的影响,既有北方宫廷园林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的灵动和精美装饰。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建于清同治元年,由东园、西园、园居院落和片石山房四部分组成,造园手法别具一格。
沿着北巷口往前行约四五十米,一处宅院静静伫立在巷子一侧,不显山不露水。
杨老头上前叩响门环,一位穿着对襟袄子的老头应声开门。老人扫了眼杨老头,又打量了下杨一木,一言不发地转身回屋。
宅门是传统的撒带门,门墙下的青石基座浮雕着香炉、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处处透着古雅。
“别见怪,他就这脾气。”杨老头低声对杨一木解释,指了指太阳穴,“这儿受过刺激,一直这样。”
步入院内,真的是一片宁静的天地。
精巧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的假山,蜿蜒的水系,通幽的小径,郁郁葱葱的花木,处处彰显着造园者的匠心。
走到尽头,一扇六角门映入眼帘,门楣砖额上乔庐两个篆字端庄典雅,自成风骨。
杨一木顿时对这院子一见倾心,心里自然说不出的喜欢。
在堂屋坐了下来,杨老头开门见山,“老乔,咱直说了吧。你这宅子要是想出手,不如卖给我侄子,他也姓杨?”
说着朝杨一木使了个眼色。
杨一木会意起身,“乔伯,常听我伯伯提起你,说你年轻时是个人物。”
乔老头低着头,没搭话茬,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这宅子住了一辈子,要说没感情是假的。但这次出国定居,自己这把老骨头怕是再也回不来了,还不如卖出去换两钱贴补侄子一家。
杨一木也不着急,慢条斯理地散圈烟,坐下就不动了。这时候表现得越急切,对方坐地起价是免不了的,买卖房产这种事,讲究的就是个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