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222、我为王朝续命数(下)(第1/2页)
清……清理门户?
不是?
对方可是一省布政使,真正的封疆大吏,绯袍高官啊!
谁清理谁,那还真不一定呢!
饶是崔岘心性沉稳,此刻都露出吃惊的表情。
被钟意的后生这样看着,桓应有些得意,咳嗽了好几声,这才继续道:“弘昌那孩子,迂腐,一根筋,被人做了靶子而不自知。”
“开封泥沼深深,他一脚踏进来,怕是要身陷囹圄。”
“不如急流勇退,保全自身。”
说着。
桓应颤巍巍从胸口处,取出一封信:“届时,找合适的机会,亲手递给岑弘昌。”
“他看完后,自会任你处置。”
这封信,外观平平无奇。
崔岘接过来,迟疑道:“老先生说的任晚辈处置是……?”
桓应轻笑道:“你可以让他辞官归隐。”
轰隆!
窗外一声闷雷,电光大作。
照亮了床前崔岘呆愣住的眉眼。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那封信,再看看床榻上病恹恹的老者,这才猛然惊骇意识到——
一位活到82岁的老山长,能量何其惊人!
三言两语,就断送了一位二品高官的仕途之路!
桓应的话还在继续。
“趁着岑弘昌辞官,河南暂无布政使。”
“你要以岳麓山长的身份,与河南学政一起,为今年河南乡试出题。”
桓应看起来相当虚弱。
但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格外辛辣老练:“我知道,这定会招来诸多反对的声音。”
“但,不重要。”
“拿到出题权,再难走的路,也能初步走通了。”
“乡试过后,河南按察使周襄,应该会紧急被升任河南布政使。”
“此人品性低劣、恶行累累,因有郑家做后盾,所以有恃无恐。”
“我会举岳麓系之力,助你,将周襄拉下马。”
“接连两任河南布政使,皆折于你手。岳麓书院坐镇中原,手握科举出题权,这河南境内,便会成为你的自留地。”
说到这里。
桓应伸出手,揉了揉崔岘的额头,笑眯眯道:“也是老夫,送你的证道之地。”
“小崔岘,你可喜欢老夫送你的这个见面礼啊?”
屋舍内一片安静。
连季甫、班临、荀彰三位先生,都听得神情呆滞。
东莱先生更是喃喃惊叹道:“这当真是……好大的大手笔啊!”
桓应的手很粗糙,有些凉。
崔岘伏在床边,强忍住泪意,笑道:“岘,很喜欢。”
可惜,初次见面,便是最后一面了。
听到崔岘的回答,桓应很是开心,想张口说什么,却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外面的阵雨渐渐变小。
于是,那些凄厉的质疑声,便先后传了进来:“山长!您为何要传位于那经贼?您为何要背叛儒家圣贤!”
听到这话,桓应缓了许久,才摇头失笑:“一群痴儿。”
站在山脚下的人,和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风景,是截然不同的。
古文经学派核心代表人物,桃李满天下的岳麓山长桓应,将求真玉,赠予了一个质疑圣贤书的‘经贼’。
所有人都觉得桓应疯了。
但其实呢?
是垂垂老矣,即将死去的桓应,站在山顶颤巍巍抬头看去——
那里迷雾重重,还有更高的山。
高到让人绝望。
好在,新一代的‘攀登者’就在眼前,并且随时整装待发。
“喜欢就好,喜欢就好啊。”
桓应定定看着崔岘,戏谑笑道:“但,既收了老夫的礼,那老夫便要央求你,办一件事。”
“礼已收下,便不能拒绝咯。”
从送‘求真玉’传山长之位。
到倾尽毕生之力,临死前‘赠礼’铺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22、我为王朝续命数(下)(第2/2页)
桓应老先生这份‘礼’,实在厚重。
那自然便有所求。
崔岘已经有所明悟,轻声笑道:“何事?老先生请讲。”
桓应示意崔岘把自己搀扶起来。
他靠在床头,忽然没来由嘀咕道:“怪哉,我怎么觉得,自己身体突然好了许多,也没那么冷了,宛如年轻了十岁。”
说着。
他竟掀开被子,自行下了床,去斟了一杯热茶,咕嘟嘟喝下。
而后一抹嘴巴:“舒坦……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确立为国之正统思想。”
“但,有一个问题,千百年来,始终无法解决解决:什么是儒术?”
“围绕着这个问题,儒家内部纷争不断,分为三大主要派系,分别是: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功利儒学派。”
“除此之外,还有性礼派、史学派、名教理智派、民间教化派、世家大族等等,不一而论。”
“甚至还有百家诸子残余贼心不死。”
“诸多学派之间,为经学诠释权打的不可开交,各种思想纷争不断。四书五经解读混乱,理论矛盾无法自洽。”
“很多读书人自己都无法阐述儒家实践逻辑,更遑论普通百姓呢?”
“反倒是释家、道家因理念通俗易懂,在民间逐步扩大话语权。”
“先帝信佛,曾在大梁境内兴建数百寺庙。”
“当今信道,痴迷炼丹,不理朝政一心只想求长生,听说还有意将道教封作国教。”
“各大学派、经学世家,忙着争夺政治话语权。”
“整个王朝从上到下,纷争不断。上位垄断学识知识……下位,只能等待被剥盘。”
“长此以往,这个国家从根源处,便开始腐朽!”
“尤其是近十年来,朝堂党争愈演愈烈,税收越来越高,国库却越来越亏空。南倭北虏频频来犯,天灾肆虐,百姓流离失所,无田可种。”
“当百姓手中的锄头,不再用于劳作……”
说到这里,桓应先生及时收声。
他此刻状态好的有点诡异,说话也铿锵有力了许多:“大梁,和老夫一样,病了。”
“老夫本以为,大梁和老夫一样,只能等待死亡。”
“直到老夫看到了你,崔岘。”
“你写的半部《诗集传》,你对《毛诗序》《尚书》的质疑,你对‘心’和‘理’的全新解读,你堪称旷世无双的才学!”
“除此之外,你还有一位文坛领袖老师,一位首辅师祖。”
“你还是今上简在帝心的贤臣。”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你身!”
“学派之争,只会加速大梁走向灭亡。”
“儒学,官场,这个国家,乃至国家的万千子民,迫切的需要一位儒圣!”
“这位儒圣,要继往开来,结束儒家长达一千多年的经学战火!重新诠释孔孟思想,构建儒家实践逻辑,校订科举取士书籍标准!”
“将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绑定,践行儒家道德。上至君臣下至百姓,皆要修身齐家、忠义仁政!”
“一切学派混乱思想终将被碾碎,抑制释、道理念冲击,塑造儒家‘主流思想’地位,为这个国家,烙印上儒家底色!”
“学术、教育、取士等国家运转根基,士农工商阶层变迁,技术发展、战争平息……”
“让你的新思想,成为这个王朝,乃至往后千百年的核心思想柱石!”
“天下万民,苦儒圣久矣!”
“生死之外皆小事,按道理来说,老夫一介将死之人,本不该管太多。”
“但比生死更重要的,是千千万万人之生死。”
“所以,崔岘,老夫央求你办的事情便是——”
“若你已经打算走这条路,那请你务必坚定走下去。”
“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试着为这个千疮百孔的王朝,续汤汤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