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十七章 送分题?送命题?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由校挥挥手,「忠贤起身。来,给忠贤搬张凳子来,坐着说话。」
    「奴婢谢皇爷恩赐。」
    魏忠贤在搬来的凳子上坐下三分之一个屁股,小心翼翼地支着耳朵,等待朱由校下面的话。
    「国事千头万绪,还有平辽雪耻大事,一切根源都在钱粮上。
    船无水不行,事无钱不成。没有钱粮,一切都是空话。
    皇爷爷锱铢必较,被天下耻笑为贪财天子,历经三十年,内帑聚得一千一百二十一万两银子。自老奴兴兵,祸乱辽东,朝臣们再三紧逼,一次又一次发内帑支应。
    天启年间,辽东崩坏,内帑银子更是流水一般往外调拨,填进了无底洞。
    现在内帑的银子还剩下三百二十三万两,可是关宁锦州,宣大延绥,宁夏甘肃,贵州陕西,到处在伸手要银子,跟催命一般。
    根本不够花。」
    魏忠贤趁着朱由校说话间歇,连忙附和了几句,「皇爷,内帑之事,奴婢知道些。
    神庙先帝爷呕心沥血,这才攒得内帑这些银子,以为应急之用。
    偏偏外朝那些臣子,不知道开源节流,整饬财赋,只知道盯着内帑,眼睛都盯出血来。
    朝廷凡有什麽大事,但有支应,就逼着神宗先帝爷调拨内帑。
    内帑银子聚积艰难,外臣们花起来却痛快的很。」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是啊,满朝文武都指着皇祖积攒的内帑,却不知道内帑总有花完的时候。
    内帑花完了,户部还是没钱,天下国事怎麽办?难道只能坐以待毙?」
    万历皇帝积攒的内帑银子,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往外调拨,到天启五年,已经去掉大半。
    这可是大明最后的家底,唯一的财政储备。
    在历史上,这笔内帑银子花到崇祯初年,终于花完了,大明也就进入到灭亡的倒计时。
    「大臣们什麽心思,朕知道。无非认为大明是老朱家的天下,内帑不出银子,凭什麽要他们出银子。
    呵呵,既然你们认为是我老朱家的天下,那朕后面也不客气了。」
    朱由校冷笑两声,继续说。
    「三百万两内帑,朕不是舍不得,但是朕的手里必须有一笔压箱底的应急银子。
    所以现在必须要想法子找银子。
    户部和地方已经摆烂,朕也指望不上他们,得另外想办法。
    朕规划的赚钱法子,还在路上。
    宗室和江南缙绅世家,朕还没有做好万全准备,暂且动他们不得。
    继续加征辽饷,无疑是饮鸩止渴。
    左思右想,朕决定...先苦一苦那些盐商。」
    朱由校盯着魏忠贤,一字一顿地说:「朕决定派你出京巡盐。」
    魏忠贤正要说话应承,朱由校摆了摆手,「先听朕说完,把事情给你交代清楚了,你到了下面,也知道如何行事。」
    「奴婢谨听皇爷吩咐。」
    「尤永富,你给魏璫念念。」
    「遵旨。」
    一位三十多岁的胖墩内侍上前应道。
    魏忠贤认识他,尤永富,内承运库帐房,会计司会计,号称禁内第一算盘,会计理帐第一高手。
    现在被调到制置司度支局会计处任主事。
    尤永富拿着一本帐本,开始念:「万历四十七年,计得两淮盐引七百零五万引,销盐一万四千一百零五万斤。
    河东盐引六百二十万引,销盐一万两千四百万斤。
    两浙盐引四百四十五万引,销盐八千八百九十五万斤。
    福建盐引两百零九万引,销盐四千一百七十三万斤。
    天津长芦盐引一百八十一万引,销盐三千六百一十六万斤。
    其馀山东丶灵州丶海北丶四川丶云南计入,大明共盐引两千四百五十四引,销盐四万九千零七十九万斤。
    收得盐税一百三十万两银子。」
    尤永富收起帐簿,后退几步,低头垂手站在墙边。
    朱由校看着魏忠贤:「听出什麽来?」
    魏忠贤答:「奴婢愚钝,只听到些数字,其它的听不出来。」
    「大明万历六年,张太岳主持天下大计,计得男女人口六千零六十九万,以后各年的人口大计都是一笔糊涂帐。
    不过张太岳的这个数字,朕也是不信的。
    朕随意翻阅了南北两京地方十几个州县的人口登记名册,万历年间的男女人口数,往往是洪武年间的四到六倍。
    有的富庶州县,人口是洪武年间的近十倍。怎麽到了全国总数目,居然只比洪武年间多了一成。
    真是清明烧邸报,糊弄鬼呢!」
    朱由校指了指尤永富,「朕叫他们会计司,根据各地其它的统计数据,经过这几日日夜核算,初步推算出,大明人口有男女一万万六千万到两万万左右。
    这些混蛋,你说他们糊弄鬼吧,他们把帐还做得十分严谨。
    户部帐簿上有人口六千万,销盐四万九千万斤,算下来一人一年要吃盐八斤左右,完全符合常理。
    忠贤,这下你明白户部的人口数量,为何从洪武年到万历年,两百多年一直没有什麽增长?」
    魏忠贤眼睛一亮:「皇爷,这些国蠹瞒匿人口数量,就是好方便在盐税丶丁税上做手脚!」
    「没错。
    人口增长了三倍有馀,吃的盐跟着翻倍,可销盐数量一直不变,盐税从宣德年间一百二十万两,到万历年间只增长到一百三十万两。
    多出来的那些盐税,去了哪里?
    盐商们过一手,然后流入到地方缙绅世家,还有两京大臣和勋贵的宦囊里。
    朝廷呢?
    呵呵,忠贤你看到没,这增长的十万两盐税,是他们赏给皇祖和朕的!」
    魏忠贤听得心头噗噗乱跳。
    他不是在为户部丶地方以及缙绅世家们的胆大妄为而心惊,那些家伙大贪特贪很正常,不贪反倒是太阳从西边出来。
    他在为朱由校的精明敏锐感到害怕。
    魏忠贤心肝乱跳,头皮发麻,尾椎生寒。
    这些藏在深渊里的隐情,皇爷只是叫会计处十几个精于算帐的内侍,拿着各种帐簿,用算盘啪啪一通算,就全看明白了。
    太厉害了。
    皇爷如此聪慧,如此敏锐,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自己以前还以为他愚笨弱懦,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想不到傻子是我自己!
    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是自己!
    庆幸啊!
    自己没有跟着客氏一起去极乐世界,真是祖坟突突地冒青烟啊。
    「皇爷见微知着丶明识万里,奴婢十二万分的敬佩。」
    朱由校背着手,继续在屋里来回地踱步。
    清心寡欲,加强锻炼,加上王化贞两副调养的良方,朱由校现在的身体开始往健康方面恢复,脸色更加红润,说话也开始有中气。
    「那些腌臢事,朕以后跟他们慢慢算。
    我们还从户部这些能拿出来见人的帐簿说起。
    盐税一百三十万两银子,合计盐引两千四百五十四引,销盐四万九千零七十九万斤。也就是每引盐税是五钱三分银子,折合每斤盐的盐税两文半。
    我们对比前宋。
    前宋仁宗嘉佑年间大致每年产盐两万一千二百七十万斤。民间盐价大致在每斤四十到五十文,盐税大致为三十五文,收盐税三百四十万贯。
    到神宗元丰年间,民间盐价大致在二十八到五十文,盐税大约在二十三到四十文,收盐税一千二百零三万贯。
    大明呢?
    官方盐价洪武年为每斤八文,到万历末年涨到每斤十文。
    忠贤,你入宫前在地方住过些年月,你买到过十文一斤的盐吗?」
    魏忠贤马上答道:「回皇爷的话,奴婢原籍北直隶肃宁,离天津,吃的是长芦盐。
    奴婢入宫前在肃宁活了二十多年,官府盐店的盐价确实是十文,可总是缺货,根本买不到。
    只能去其它店子里买。
    二十五文一斤的盐买过,里面有一半的沙子。三十文丶四十文,甚至五十文一斤的盐都买过,越贵的盐,沙子越少。
    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卖私盐,十五到二十文一斤,里面还没有沙子,大家抢着买。
    可是这些私盐小贩经常被官府抓,乡里有乡老和里长带着人堵截,东躲西藏跟老鼠一样。
    被抓到就是一顿死打,关在大牢里,没有人疏通打理,没几日就得瘐毙,一张草席一裹,葬在乱葬岗里。」
    「为什麽要抓小贩?」
    「回皇爷的话,那些卖盐的店,都是缙绅老爷们开的,得官府准许。东家不是举人就是进士。小贩卖私盐,抢的就是那些老爷们的钱。
    这些缙绅老爷在县里乡里势力极大,乡老里长仰其鼻息。有什麽事一张名帖投到县衙里,知县县丞,多半是照办了。」
    朱由校点点头:「这就没错了。大臣们时时上奏,说大明太平盛世,百姓盐价只有前宋三四分之一。
    呵呵,真当朕是神龛上的泥像,随便糊弄。
    官价十文一斤的盐,只有缙绅官员们买得到,一般百姓,闻都闻不到,只能去买又贵又劣的另一种官盐。
    这也是私盐猖獗的原因。
    朕还知道,私盐比官盐便宜三到五倍,跟你说的大致相近。」
    他长吸一口气,盯着魏忠贤说:「情况就是如此,你要下去后如何巡盐,可有想好?
    朕给你时间想一想,给忠贤换一杯热茶。」
    说完朱由校转去御案,看起文卷来。
    魏忠贤默然无语。
    皇爷这个问题,可能是送分题,也可能是送命题,必须慎重,好好考虑清楚再回答。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重回1980,我考上了哈工大 仙逆:杀神归来,开局娶妻李慕婉 惊悚典当铺,阴当失魂活当送命! 乱世小军户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头号公敌 人在斗破,预支成帝 重生后,我被迫成了黑道大小姐! 穿书后爆红,带崽勇闯娱乐圈 我的系统整天都想让我秃头 修仙:我的天赋有亿点强 我只会虐菜啊 武装列车在末日 混沌万相诀 抗战:过草地后,老李跟着我崛起 神话高武:开局契约孙大圣 提离婚时你高冷,真改嫁了你发疯 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 骂我朝廷鹰犬?我乃大秦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