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到底是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11章到底是谁?
    朱由校继续说:「沉下心是好事,可沉下心越久越容易落到桔里。
    儒理之学,你们沉下心钻研了上千年,钻研出救国济世的良方了吗?
    要朕说,来来回回就是那麽一套,说破天就是那麽几句话,那麽虚无缥缈的一点道理。
    偏偏这几句话,从靖康之耻说到崖山之变。跟前元鞑子皇帝们这麽说,对我朝太祖皇帝也这麽说。
    一脉相承,忽悠到底,你们是一点都不变。
    现在眼见国事维艰,辽东崩坏,你们还是这样说,你们不累,朕都觉得累。
    大明必须换个活法,否则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朱由校这番措辞尖锐的话说得黄尊素坐立不安。
    黄宗羲听到却异常兴奋,跃跃欲试,屁股越扭越来劲。
    虽然里面有些观点黄宗羲并不赞同,但是不同寻常的批判和尖锐,却正中处在叛逆时期少年的下怀。
    察觉黄宗羲的异常,朱由校又看了他儿眼。
    东林党在历史上名声很好,除了自己各个能说会道,会写书留传记,善于包装之外,也跟这位黄宗羲有着很大关系。
    满清定鼎中原后,开始修《明史》,当时清廷屡次派人来请这位名满天下丶浙江史学开创者丶
    海内公认史学大家的大儒。
    黄宗羲坚辞不去,却派了儿子黄百家和弟子万斯同等人入京修史,并将家传的更学札记《大事记》与自己的史学着作《三史钞》相赠,以备所需。
    黄百家丶万斯同等人修《明史》时,与黄宗羲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许多大事都以他的意见为准。
    黄宗羲原意是防止清廷胡乱编写明史,抹黑明朝,但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自己的意见。
    在历史上,其父黄尊素身为东林党大佬,在魏忠贤等阉党派人抓他时,知道事不可为,乾脆自杀。
    黄宗羲肯定要把东林党描写得无比光辉,要不然自己老爹不白死了吗?
    张廷玉领衔《明史》总裁官,只是负责审查,一直修编到乾隆年间,呈给乾隆钦定刊行。
    乾隆和张廷玉站在清廷的立场上,也愿意大力褒扬东林党。
    这麽好的一群东林党,为国为民,却被明朝皇帝连同阉人打压迫害,看来大清取代前明,真是天命所归。
    至于在明亡时,少部分东林党人如史可法等奋力抗争;部分东林党哀叹悲愤,却束手无措,只能归隐避世;大部分水太凉的东林党人踊跃地降清,在满清维持政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情况就一笔带过,春秋笔法。
    黄宗羲丶顾炎武,还有一个王夫之,这三位是历史上明末清初,局势动荡,苦苦反思明亡原因后崛起的思想家,深深影响着后世中国文人。
    说实话,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只顾着网络键政,地图开疆,对这三位思想家了解得不多。
    只记得黄宗羲说了「皇帝才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喊出了「天下兴亡丶匹夫有责」。
    (朱由校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是后人提炼的,原句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至于王夫之,不好意思,他一直认为跟王船山是两个人,只是傻傻的分不清哪个是明朝的,哪个是清朝的...
    现在朱由校却惊喜地发现,他们居然都好年轻啊,最大的黄宗羲都才十五六岁。
    年轻好啊,思想还没成形,都是可塑之才!
    这三位能在历史上成为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思想家,说明天赋异禀,底子好。
    只要好生培养,未尝不能成为弘扬自己显学的思想家。
    想到这里,朱由校看向黄宗羲的目光更加和蔼可亲。
    ...救国济世的道理越辨越明。
    朕虽然写出《科学方法论》丶《万物易证法》等笔记,但是朕也知道其中缺陷多多,有个人的偏见和短识。
    发表出来,就是希望跟天下大才们一起讨论争辩。不仅理论争辩分明,朕还希望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去验证...」
    黄宗羲心中的跃跃欲试终于被朱由校的一番话揭开了盖子,他扭着屁股,嘴里巴拉巴拉开口。
    「皇上,学生觉得这实践检验真理是天才之说。以前大家争辩时引经论据,谁背的书多,引论的经典多,谁争得赢。
    可是这样争赢了有什麽意义?
    学生觉得此前儒理之学,一直虚无不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切实的对错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嗓门大谁就是对的。
    这样争论出来的不叫真理,只能是假理,早晚原形毕露。
    现在皇上提出以实践检验对错,这就切实了,就如民间谚语,是驴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学子学习知识,应以治事丶救世为急务,方不离经世致用之本。」
    不错,不错!
    能想到这一点,比许多儒生士子强多了。
    果真还是年轻好,思想有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被朕的显学一引导,这麽快就引出经世致用的观点来了。
    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对黄尊素说道:「真长先生,你家麒麟子必定会光耀门庭,成为一代国士。」
    能不能光耀门庭,成为一代国士,还不是皇上你一句话。
    黄尊素恭声答道:「犬子年少不经事,还需要多读书...」
    顿了几秒钟,黄尊素又补充了一句,「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所长进,不负皇上期望。」
    朱由校继续说道:「真长先生,太冲能有如此天赋,与你的教诲离不了干系。
    朕读过你的读书笔记,圆融大成,不是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是写不出这样的笔记,
    先生大才,让朕刮目相看。」
    圆融大成的意思就是黄尊素能把自己那些现代思想的本质核心,用当下的言辞说出来,还引经论据,论证得头头是道。
    你暂且不要说他是不是真心赞同那些思想,就问你这样的本事厉不厉害?
     这需要扎实的儒理学问,任何经典都能信手拈来。更需要他对自己的现代思想深入思考,想透了才能把本质核心提炼出来,再重新包装一番。
    大才啊!
    黄尊素连忙谦虚。
    「皇上过奖了,臣才学浅薄,只是偶尔几篇心得,不足陛下挂齿。」
    朱由校任他谦虚几句,就像打招呼必说吃了没有,等过了流程又问。
    「先生在制置司军事厅录事局任职,多有建树。此前朕一直要求力行却不得的奋武教导之制,
    先生任职,迅速在黄圃军校丶新军营和新三大营推行..:
    先生大才!」
    录事局,就是奋扬军心丶激励士气,不仅仅是喊喊口号,还要借鉴文化局的新闻和宣讲手段,
    同时还通过教授士卒识字开始,对士卒嘘寒问暖,笼络人心。
    说白了就是大明版的政工部门。
    此前朱由校一直叫孙传庭丶卢象升他们推行,他们只顾着学习军事知识,跟将士们泡在一起此事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就一直搁置。
    黄尊素被张良连哄带威胁带到京师后,一边在报国讲习所进修,一边在制置司观政实习。
    朱由校此前一直忙于筹划去关宁一事,为了保密和避免引起外人怀疑,逐渐减少会见外臣的次数,所以迟迟没有接见黄氏父子。
    但是他们的读书笔记一直有在看。
    朱由校不仅看了黄尊素的读书笔记,还看了他的履历。
    朝中对人心人性的理解最深刻的就属刘国华(汪文言)和黄尊素,正是因为这份了解,才会成为东林党两大智囊。
    只是刘国华偏阴势狼戾,黄尊素偏堂正光明。
    刘国华被朱由校派去跟魏忠贤搭档,祸害江南士林去了。
    黄尊素如何安排,朱由校思考了一番,暂时把他安排在新成立的录事局。
    结果从关宁回来,朱由校发现录事局的工作,居然在短短两个多月里焕然一新。
    尤其是他活学活用,学来了天津丶淮东盐政以及滦州煤铁局的工人协会和工人公议会,在黄圃军校和新军营组建了学员/士兵协会和学员/士兵公议会,推选理事和公议郎。
    然后引导公议会检查军校和军校食堂;监督粮发放;检讨军官体罚土兵事宜;在军法审理过程中充当监督员,确保审判公正。
    有了愿意撑腰的「娘家」协会,以及能替自己说话发声丶还颇见成效的士兵公议会,士兵们的心一下子聚拢,士气大振..
    再加上录事局宣讲队等其它举措,现在新军营士兵,新三大营部分士兵跟以前拿粮当差丶为钱卖命丶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截然不同。
    人才就是人才,你给他一点机会就会绚丽无比。
    黄尊素恭声答:「臣只是略尽本分,不敢得皇上赞许。」
    其实黄尊素心里也是震惊的。
    皇上设置录事局笼络军心,安抚士卒,这种方法前所未有。
    历朝历代想了许多抑制武夫的手段和举措,但几乎没有人想过,直接从士卒入手。
    足额发放粮饷是第一步,再从「精神层面」入手,给士卒官兵营造归属感丶荣誉感,明白同袍情,懂得为何而战,上了战场就能同仇敌气丶奋勇向前。
    听着好像就是那麽一回事,可是黄尊素仔细往深一想,这符合人性啊。
    足额发放粮,只能保证官兵们不会跑,听军令上前线。
    至于打输打赢,就全靠天意。
    只有让士卒们信任同袍,才不会担心自己会成为「孤勇者」;明白为何而战就更猛了,做到位了才能直接化身为悍不畏死。
    历朝历代,真正悍不畏死的军队有几支?
    大明军队真要是做到了扑汤蹈火丶悍不畏死,女真建奴算个球啊,靶瓦剌算个毛!
    从另外一个方面,通过录事局奋武教导之制笼络士卒的心,让他们明白忠君报国,朝廷以后就不用担心将领谋逆叛变,话刚喊出来就会被下面的官兵捉了来领赏。
    一环扣一环,对人性的理解,让黄尊素敬佩不已。
    也正是这份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听到皇上在关宁运筹帷,制定冬季攻势大略后就放手让各支军队放手去打,结果打出个大捷来。
    黄尊素明白,天时人和被皇上拿捏得死死的,自己必须做出扶择。
    他是个聪慧之人,也是个狠人。
    历史上知道事不可为,宁可自杀也要保全家人。
    现在看到大势所趋,自然会心安理得地上朱由校的这艘大船。
    东林党那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我们熟归熟,可千万不要乱攀关系。
    我跟制置司一众同仁才是志同道合!
    聊了半个时辰,送走了黄尊素父子。
    朱由校喝了一碗参汤,问曹化淳。
    「大伴,下来接见的是谁?」
    「回皇爷的话,是萧如熏丶戚昌国丶麻承训丶达奇勋四位将军,他们在制置司值房里候着。」
    「嗯,是彻底改编京营之事,叫进来。」
    「遵旨。」
    曹化淳刚走几步,朱由校叫住了他。
    「大伴,朕记得有个很要紧的人要见,可是脑子里的事和人太多,记不起要见谁,你有没有谁要提醒朕的?」
    曹化淳为难了,「皇爷要见谁,奴婢都是按照皇爷旨意安排,实在不知有谁要提醒。奴婢没用,请皇爷恕罪。」
    朱由校摆了摆手,「不是你的错,是朕脑子的事情太多了。容朕想想,应该很快就想得出来。
    先把萧如薰四人叫进来。」
    「遵旨。」
    朱由校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到底谁呢?
    自己一直想要见他,只是时间耽搁得有点久了,一时忘记了。
    到底是谁?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小师妹的土味情话让师兄们破防了 手段太骚,女帝骂我不是东西 从省府大秘到权力巅峰 网游:神级刺客,我即是暗影! 困在女大宿舍,我空间有自助餐厅 全球进化:我移植了至高神心 唐奇谭 下放前资本家大小姐卷家产跑路了 权力巅峰:从借调省委大院开始 太古神族 重生选纨绔当爹!结果养成皇帝了 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F1:车神养成日记 姜小姐要二嫁:傅总八秒到场抢婚 半岛头号玩咖! 我刚换麒麟肾,你们就要跟我退婚? 怪猎:荒野的指针 大明与新罗马与无限神机 战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