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901章 且听下回分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01章且听下回分解
    要问我国第一部「旅游宣传片」是什麽,那麽绝对非《丝绸之路》莫属。
    在去年,也就是1979年,央台决定搞个大动作,他们历史性地引入了外部合作方,即小本子放送协会(NHK)电视台,要联合制作一部纪录片,探索丝绸之路丶展现丝织艺术,以及丝路人民的生活状况,融古今于一体,继承过去丶展望未来。
    这部纪录片也造就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对外开放协作拍摄电视节目丶第一部电视系列片。
    与小本子电视台的合作,也为国内电视界,尤其是纪录片的拍摄,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方法。
    片子的开机仪式是在8月25日,其实早在8月8日就已经开始拍摄。
    什麽拍摄过程丶去英法德意苏取景丶艺术成就丶政治意义啥的都不说了。
    就说结果。
    拍摄工作截止到1980年9月1日全部结束,然后央台根据拍摄的素材,制作了15集的《丝绸之路》。
    NHK电视台则边拍边剪,首先制作了包括序篇在内的14集系列片,并从5月1日开始播放序篇丶5月7日开始首播。
    这还没完,NHK又用编馀素材,按丝绸之路上的自然丶民族丶文物等类别,分别编成24集系列专辑连续播出。
    等于来了个一鱼双吃。
    这种史无前例丶为一部纪录片展开官方宣传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小本子民众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因此在小本,很快就出现了一股肉眼可见的「丝绸之路热」。
    然后顺理成章,我国改开后的第一次旅游热潮顺利到来。
    这种影响甚至持续到几十年以后,许多小本子老人再去中国旅游的时候,甚至还会将西安丶敦煌等地列为必游景点,就是为了重温旧梦。
    所以陈凡要拍「旅游宣传片」,用这部片子作为成功案例,拿去跟上级讲道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今天是5月6日,那麽序篇已经播出了,等再过一两个月,就能看到效果。
    到时候小本子整团整团地往国内拉,陈凡再将策划方案递上去,谁还会有意见丶有顾虑?
    成功就在眼前,还等什麽啊亲?!
    赶紧拍啊!
    那麽问题来了。
    什麽样的宣传片,可以拉动云湖地区丶乃至江南省丶甚至是全国的旅游发展呢?
    毫无疑问,省城和云湖都作为长江重镇,再没有比国内另一部真正的巅峰纪录片:《话说长江》更合适的片子。
    其实呢,《话说长江》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跟《丝绸之路》还有一点点的关系。
    原因有二。
    当时《话说长江》即将播出的时候,总撰稿人陈汉元,这位大佬同时还是央台总编室的主任,对于节目播出,有那麽亿点点的话语权。
    之前播出《丝绸之路》的时候,国内的电视节目还处于非常随性的状态。
    随性的意思,就是节目预告我照出,但是播出时间不一定。
    除了极个别特殊的节目之外。
    嗯,这里说的就是联播新闻。
    其他节目的播出,基本上都要等上一个节目结束,才会按照顺序接着往下播。
    而上一个节目什麽时候能结束,这个时间是不可控的,什麽时候播完就算。
    就连两个节目之间,电视台也会无意识地留下短则几秒,长则几分钟的无信号黑屏空档。
    观众们看见黑屏,还有不间断的「嘀……」声,就知道这是在换片子。
    跟放电影有得一拼。
    于是就造成了电视节目播出的随意性。
    所以在播放《丝绸之路》的时候,说是几点播,结果观众们到点了打开电视机一看,哟嚯,还在放上一个节目丶甚至上上个节目,那就等着看重播吧。
    结果就造成了《丝绸之路》在小本子爆火,在国内却有些不温不火的情况,让国内的不少电视人感觉颜面无光。
    所以在《话说长江》播出的时候,陈大佬就发话了,必须按点播出,不管上一个节目播到什麽内容,时间一到,必须给我掐掉,准时播出《话说长江》。
    就这麽一点改变,从此以后,我国的电视节目都要掐表播放,一个节目需要多长时间必须固定丶换片不允许有间隔……等等规定都出来了。
    《话说长江》的播出也算是改变了我国的电视生态。
    而准点播出以后,观众也没让电视台失望,百分之四十的收视率直接爆表。
    虽然不知道这个收视率是怎麽统计来的丶准不准确,但百分之四十的收视率,确实保持了纪录片收视率的记录几十年,即便是最火爆的《舌尖》也远远不及。
    而《话说长江》之所以能成为爆款,还有第二个原因。
    那就是,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说教」,只是简简单单地展示长江两岸居民的风俗人情……。
    这样的改变,在国内电视节目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
    以前不管是什麽节目,电视剧丶新闻丶科教片丶……等等,都离不开大义凛然的说教。
    却不知道这种方式,已经让很多老百姓从内心深处感到反感。
    结果忽然出了一部没有任何说教,还这麽好看的片子,当即引起观众的兴趣。
    就跟80后看《上海滩》和《霍元甲》似的,一台电视机能拖好几十人,都争相去看一部风光纪录片。
    那麽问题又来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究竟是哪位大佬,竟然敢这麽做呢?
    答案就是:小本子大佬丶八十年代的超级歌星,佐田雅志。
    1980年9月,佐田雅志在京城展览馆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次年又去上海演出,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开演唱会的小本子歌手。
    他在上海演出的时候,意外得知了一个消息,央台正在筹划拍摄一部关于长江的纪录片。
    后来也有资料说是央台故意放消息给他的,就是为了找金主。
    反正不管谁先找谁,在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之后,佐田雅志毫不犹豫拉上他的老爹,找到了央台,表达了想要合作的愿望。
    有人主动送上门来出钱,央台当然乐意啊。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他们也正好在找金主爸爸呢,当即表示,你出钱丶我出力,大家一起做大做强丶再创辉煌。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用佐田雅志老爹公司的名义,和央台签署了合作合同。
    当时佐田雅志表示可以投资10亿日元,但央台经过精心核算,表示用不了那麽多,只需要8亿就够了。
    郎有情妾有意,合作迅速进入实质阶段。
    拍摄计划非常明确,从上海开始,往长江源头溯源,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拍摄结束。
    版权则由双方共享,国内的归央台,小本的归佐田公司,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然后拍摄开始。
    这时候佐田雅志却不乐意了。
    他对着长江大呼小叫,这麽美的风景,怎麽能用电视胶片拍???
    换,必须换!
    央台一想,反正是你掏钱,谁掏钱谁说了算,自己又没损失,那就换呗。
    佐田雅志先说服小本电视台搬来最先进的机器,用上了电影胶片,又坐上了央台召唤来的直升机,表示每一处都要用航拍来展现长江的壮美。
    他们拍了黄浦江入海口丶上海成片的红屋顶石库门房子丶停满了轮船的外滩丶南京路上的「第十百货商店」丶黄浦江边脚边放着菜篮子练拳的大爷大妈丶大爷大妈对面偎依在一起谈恋爱的小年轻丶人在教堂做礼拜手里却拿着佛珠的大婶丶……
    从自然风光,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佐田雅志什麽都要拍。
    结果理所当然的事情发生了。
    刚从上海出来,人还在无锡呢,8亿日元的巨额资金就花完了!
    8亿日元,才特麽拍了两站,结果就花完了?
    央台一看,这要拍完整部片子,特麽得砸进去多少钱?
    我拍整部《丝绸之路》也没花这麽多钱啊。
    果然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个小本子歌星确定是个巨坑。
    于是二话不说,立马提桶跑路。
    佐田雅志终究是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有一股子虎劲,央台跑了,他可不愿意跑。
    拍摄审批同意的文件还在手里,没了张屠户,我自己也能杀猪,怕什麽?
    当即表示,你们不拍了,那我自己拍!
    不过经过这次教训,他也懂得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将不必要的成员全部遣散,最后乾脆自己做主持,只带了一名摄影师上路。
    嗯,也有说还有一名助理的。
    反正就这麽两三个人,再次启程。
    他们在无锡拍摄水上人家丶和农民一起插秧丶看老大爷放牛,还和当地小伙儿一起摸鱼。
    (在无锡摸鱼)
    在景德镇看大叔踩泥巴丶看质检员大婶砸瑕疵品陶瓷,在武汉拍沿着长江大桥巡逻的小战士,在岳阳坐上长沙牌公交车去看洞庭湖丶还为岳阳楼配上杜甫的七言绝句《登岳阳楼》。
    在荆州博物馆里看西汉古尸丶拜访所剩无几的老道观,……。
    还有田间的大水车丶在江边用30米长的鱼竿捕鱼丶和当地居民一起划龙舟……
    (30米长的鱼竿)
    作为小本子,佐田雅志并没有回避抗战历史,他专程去了南京中华门驻足反思,在武汉与小本留学生交流,在宜昌石牌门保卫战旧址,他采访了许多位遭受小本军欺辱的老人,……
    精神小伙不怕苦不怕累,穿三峡过重庆,一路沿着长江而上,最终止步在了峨眉山金顶。
    因为他拿不到审批,终究没有抵达长江源头。
    这一年多的拍摄,花光了他自己和父亲的所有资产之外,还欠了一大笔钱,连本带利整整28亿日元。
    佐田雅志带着拍摄的素材回到小本,最终剪辑成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电影,上映后只拿到了几亿日元的票房,于是他和父亲同时宣布破产。
    这笔负债,直到2010年,他才宣布还清,由于时间太长,还多支付了7亿日元的利息,也就是总共还了35亿日元。
    当时不到30岁的佐田雅志,用大半个人生为代价,换回一部他为之骄傲了一辈子的纪录片。
    而央台在他制作完电影之后,就直接把他拍的素材全部拿回来,然后补拍了几个镜头,便剪辑成了每集20分钟丶总共25集的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
    也许是佐田雅志的素材确实没法填充说教内容,也许是总编辑戴维宇和总撰稿人陈汉元受到了启发,又或许是他们看到过去电视人拍的纪录片太不真实,希望能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一些突破。
    最终他们并没有往这部片子里面添加说教内容,而是以原有素材为基础,用章回体的方式,并设置了两个「主持人」,为大家解说这部纪录片。
    但是没有「教育意义」,在那个年代是不行的。
    电影电视都是宣传载体,怎麽能没有教育意义呢?
    这时候陈汉元就反覆强调,「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但任何人写稿子都不许出现爱国和爱国主义这些词,而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自然而然生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基本上我到现在还是坚持,做节目跟写文章一样,目的都是一样,是有话要说。不是说给自己,是说给别人,别人爱听不爱听取决于你讲得好不好。」
    领导一听,也有道理,那就这样吧。
    于是,一部按时播出丶并且没有说教的纪录片,就这麽在中国的电视史上立下了一座里程碑。
    但是这部片子也有遗憾,那就是虽然最后做成了录像带丶摆上了世界各地的音像店,却没有能登上任何一家国外电视台。
    因为这种拍摄的叙事结构不符合国外纪录片的拍摄标准,最后连小本子的电视台都没有收。
    不过,现在陈凡来了,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首先佐田雅志还是好好地去做他的歌手吧,纪录片这种事情就别掺和了。
    至于央台遗憾的不能在国外上映的问题,换成陈凡来拍的话,自然不会再存在。
    倒不是说他要改变这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别的不说,佐田雅志这位门外汉导演,在不懂任何纪录片拍摄规则的情况下,用他的热心与真挚,拍出了人文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烟火气」。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市井小巷,都是中华大地的组成部分,在他的镜头下,人丶景丶城市都合而为一,完美体现了长江作为中华母亲河的特点。
    在这方面,陈凡不打算改,反而要发扬光大。
    别忘了,他的真正目的,是要将这部风光纪录片,变成中国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片,没点有意思的东西,怎麽能打消那些外国游客的顾虑,并让他们产生过来旅游的兴趣呢?
    所以,什麽纪录片结构丶手法都不重要。
    大不了我这不叫纪录片,就叫旅游电视片行不行?
    等拍完之后,直接免费授权给正在美国组建广播电视网的舅妈赵婉茹,在美国电视台播放。
    别说能不能免费授权。
    说不定上级还要表扬陈凡「大义灭亲」,利用亲戚的电视台帮国内旅游做宣传呢。
    另外,拍摄这部电视片,也是陈凡「报复」的大好机会。
    至于如何报复,且听下回分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带着全宗门把恐怖游戏一锅端了 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侯府联姻手札 镜主 美食情报王 上位低头 你卷穿宗门,就只想长命百岁? 雾色迷津 季总,太太要和别人订婚了 朕,都是为了大汉! 从有风的地方开始的后浪 今天也在努力做魔头 诡秘:大闹钟格赫罗斯途径 霍格沃茨:奇迹之上 世子还没释怀呢,太子妃都显怀了 兼祧两房?公主休夫高嫁你后悔什么 不见光 回到县城当首富 恶毒女修挺孕肚,拿捏大佬被娇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