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二十九章暗潮与前奏(第1/2页)
仓库铁门的合页在风里发出吱呀的呻吟,锈迹斑斑的金属轴摩擦着,像垂暮老人咳到半截的叹息,带着岁月磨出来的滞涩。暮色早已浸透了城郊的肌理,把远处的货运铁轨染成深褐,水银灯从仓库檐角垂下来,冷白的光把铁皮屋顶照得泛着锡箔般的冷光,连落在地面的光斑都带着硬邦邦的质感。陈迹指间的烟蒂燃到了尽头,焦黑的烟灰簌簌往下掉,烫得指腹微微发麻时他才惊觉——方才满脑子都是老白的电话,竟忘了指间的烟火。
他把烟蒂弹进脚边的油漆桶,火星在浓稠的黑暗里溅起一瞬亮斑,像颗被摁灭的焦虑,随即被风卷着的凉意彻底掐断。油漆桶里还剩半桶未用完的赭石,是上个月调的,此刻表面结了层薄壳,烟蒂落进去时,发出细微的“滋啦”声,像雪落在烧红的铁块上。
风是从西北方来的,裹着松节油的辛涩与铁轨的铁锈味,卷着远处货运火车的鸣笛掠过耳畔——那笛声绵长而浑浊,像被拉长的叹息,在暮色里散得很慢。老白下午打来的电话还在耳膜震颤,那老头的声音里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像孩子攥着糖似的,说“老魏终于松了口”。陈迹知道老魏,那个在《美术观察》写了二十年评论的倔老头,据说家里书房堆着半墙的木刻版画,全是他自己刻的,刀痕里还留着松木的毛刺;最恨的就是艺术圈里那些挂着“文化传承”幌子的投机分子,去年还在酒会上当众怼过某画廊老板“你的画里只有钱味,没有人气”。
老白说他在茶馆泡了三个下午,紫砂壶里的祁门红茶换了八泡,从《裂土》里戈壁碎石的棱角,讲到《寒漠孤烟》里钴蓝天际线的层次,连画布底层那层用西北沙土调的赭石底色都描述得一清二楚,末了老魏才呷着杯底的残茶,茶渍在杯沿留下圈褐色的印,慢悠悠说:“倒要看看是真懂冻土,还是借北风炒作。”
这句话让陈迹的指节微微发紧,掌心攥出了汗。他转身看向仓库深处,那些裹着防尘布的画作在阴影里静立,布面被风掀起细小的弧度,像一群沉默的北方牧民,裹着厚重的毡衣,在暮色里守着自己的疆域。最里面那幅《寒漠孤烟》的布面还泛着油彩的温润光泽,上周周苓帮他调的钴蓝,在画布上晕染出的天际线,比他记忆里呼伦贝尔的暮色还要沉郁——那是他在漠河写生时见过的天,雪后初晴的傍晚,天是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蓝,连空气都带着冰碴的冷。
“在想什么?”周苓的声音带着刚从画室出来的暖意,像捧着杯温热的姜茶。她把叠得整齐的灯芯绒外套递过来时,指尖擦过他腕骨,带着画室里的凉意——那是松节油挥发后的冷,却比夜风温柔。陈迹接过外套披上,布料的绒面蹭过脖颈,还留着她身上淡淡的松节油香气,这味道总能让他想起初到北京时那个逼仄的阁楼画室,冬夜没有暖气,两人裹着同一件大衣看画稿,画布上的颜料冻得发硬,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
“在想老白。”他把下巴抵在她发顶,发丝的柔软蹭得下巴发痒,看着远处城市的霓虹在云层里浮沉,像被打翻的调色盘,红的、黄的、蓝的,混在暮色里,透着虚假的热闹,“他说那位老魏,是当年给潘天寿先生当过模特的。”
周苓的手指轻轻扣住他的腰侧,指尖能摸到他牛仔裤上的布料纹理,那是洗得发白的牛仔布,磨出了细小的毛边:“老魏真的会来?”
“会的。”陈迹的目光落在仓库角落那堆废木料上,去年冬天他就在这里,用这些废弃的桦木枝做画架,桦木的纹理里还留着北方的寒气,手指冻得裂开血口,渗出血珠,沾在木头上,结成细小的冰粒也没停。那时苏曼还常来,穿着精致的羊绒大衣,踩着高跟鞋在木屑里踱步,鞋跟把木屑碾得细碎,说他的画“有野性,但缺市场”,说“艺术不能只靠情怀,得懂规矩”。现在想来,那些话里藏着多少算计,他竟迟钝了这么久——所谓的“规矩”,不过是她捆住他的绳子。他想起前几日读的《庄子山木》,“物物而不物于物”,苏曼是被“市场”这个“物”捆住了,而他不能。
风突然转了向,卷着几粒碎沙打在铁皮门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像有人在用细石子敲门。陈迹想起下午从画廊老板那里听来的消息,林深在798包了个三千平米的展厅,签了三个月的租期,装修工人连夜赶工,据说要装成“北方雪原”的样子,连地面都要铺层仿真的雪。那个总爱把“当代性”“国际视野”挂在嘴边的男人,去年还在公开场合说北方题材“过于沉重,缺乏轻盈感,不符合国际审美”,如今却要做“北方精神再阐释”的展,连宣传语都写得煽情:“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北方的灵魂。”
“林深的展期定在下月十五号。”周苓的声音轻得像风,吹在耳边,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和我们原定的开展日,差了整整七天。”
陈迹的喉结动了动,七天,足够让艺术圈的目光先聚焦在林深那里,足够让那些趋炎附势的评论家写出两篇截然不同的吹捧文章——昨天还在说“北方题材过时”,明天就能说“林深重新定义了北方艺术”。他仿佛能想象到林深在酒会上的模样,穿着定制的深灰色西装,袖口别着精致的袖扣,举着香槟杯,笑容得体地和藏家们周旋,说自己“终于找到了北方艺术的当代表达”。而那些曾经对陈迹的画不屑一顾的人,此刻恐怕正忙着给林深的展厅送花篮,连卡片上的字都要斟酌半天,生怕不够谄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九章暗潮与前奏(第2/2页)
他想起《道德经》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林深的话像涂了蜜糖的毒药,听着好听,却没有半分真心;而他的画,没有华丽的辞藻包装,只有冻土的粗粝、胡杨的坚韧,却藏着最真实的北方灵魂。
苏曼的影子像片羽毛,轻轻落在思绪里,带着她惯用的香水味——浓郁的玫瑰香,却掩不住底下的算计。自从上次画廊争执后,她再没出现过,但陈迹知道,那女人的手段从来不是明火执仗,而是躲在暗处放冷箭。去年雕塑家老李的个展,就是因为苏曼在背后散布“作品涉嫌抄袭国外艺术家”的谣言,硬生生搅黄了开幕式,老李气得住进医院,作品至今还堆在仓库里。艺术圈这潭水,从来都是表面平静,底下藏着无数暗礁与漩涡,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
周苓似乎察觉到他的紧绷,轻轻拍了拍他的背,掌心的温度透过衬衫传过来,像股暖流,慢慢驱散他心底的寒意:“老白说,老魏后天上午来,还会带两个学生,说是要现场看你调色。”
“嗯。”陈迹低头,看见她发尾沾着的一点钛白颜料,那是下午帮他修补《裂土》的画框时蹭上的,颜料已经干透,像颗细小的星。他伸手替她拂去,指尖划过她细腻的发丝,心里突然变得安定——那些画布上的北方旷野,那些颜料里沉淀的时光,那些老白在茶馆里磨破的嘴皮,还有身边人温热的体温,像一束束光,穿透了名利场的迷雾,让他看清了自己该走的路。
他想起《庄子逍遥游》里“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苏曼的暗手、林深的投机,像浅浅的积水,看似汹涌,却载不动他这艘装满“真心”的大船;而他多年在北方写生的积累,对土地的理解,对艺术的执着,才是能载舟的厚水,足够让他在暗潮里稳住方向。
远处的霓虹突然暗了一瞬,又重新亮起,橘色的光透过云层,把陈迹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仓库的铁皮门上,像幅扭曲的剪影。他想起昨天整理画稿时翻出的旧照片,是十年前在漠河写生时拍的,雪地里的他裹着军绿色的大衣,领口和袖口都沾着雪,冻得通红的手里攥着支冻硬的画笔,笔尖还沾着未干的蓝颜料,眼里却全是执拗的光——那时的他,没想过有一天会卷入这样的纷争,也没想过自己的画能被多少人看见,只想着把眼前的雪、眼前的天、眼前的冻土,都画进画布,留住那份最原始的感动。
“风更冷了。”周苓往他怀里缩了缩,鼻尖蹭到他的胸口,带着点凉意。
陈迹收紧手臂,把她抱得更紧些,下巴抵在她的发顶,闻着她发间的松节油味,像闻到了初心的味道。仓库里的画还在等,等一双懂得欣赏的眼睛,等一个被理解的机会;老白还在为他奔波,跑遍北京城找策展人、联系场地;周苓还在身边陪着,帮他调颜料、补画框、守着画室的每一个日夜;而他的笔,还能画出心里的北方,画出冻土的裂痕、胡杨的风骨、寒鸦的孤独。那些明枪暗箭,那些市场算计,在这一刻突然变得渺小,像风中的尘埃,吹过就散了。
他抬头望向天际,云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堆积,从浅灰变成深灰,最后成了近乎墨色的黑,像幅未完成的水墨画,笔触粗粝而豪放。空气里的湿度越来越重,吸进肺里都带着凉意,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这场雨,或许会冲刷掉空气中的尘埃,也会冲刷掉艺术圈的虚假,留下最真实的东西。
“要变天了。”陈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量,像北方冻土下的岩石,坚硬而坚定。
周苓没有说话,只是把脸埋得更深,手臂紧紧环住他的腰,像抓住了最稳固的依靠。风卷着远处的车鸣声掠过仓库,铁皮屋顶发出沉闷的回响,像远处的雷声。陈迹知道,这场风暴不会轻易过去,林深的展览、苏曼的暗手、艺术圈的偏见与算计,都会像雨点一样砸下来,试图打垮他、淹没他。但他不怕——那些画里的冻土与寒鸦,那些颜料里的执着与热爱,那些和周苓一起走过的日子,早已在他心里筑起了最坚固的城墙,像《道德经》里“善建者不拔”,这座城墙,建在“真心”的地基上,任风吹雨打,也不会动摇。
仓库深处,《寒漠孤烟》的画布在风里轻轻颤动,布面的弧度像呼吸一样平缓,仿佛也在应和着即将到来的风雨,带着从容与笃定。陈迹的目光穿过黑暗,落在那抹沉郁的钴蓝上,眼里的光芒,比远处的霓虹还要明亮——那是初心的光,是信念的光,是懂得“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的光。他知道,真正的较量就要开始了,而他和他的画,早已做好了准备,像北方的胡杨,在风沙里站了千年,也能在这场暗潮里,站得笔直、活得坚韧。
风还在吹,云还在聚,暮色越来越浓,但陈迹的心里,却亮得像正午的太阳——因为他知道,只要守住本心,守住对艺术的热爱,守住身边的人,再大的暗潮,也不过是未来大道上的一段前奏,过后便是更辽阔的天地,更明亮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