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尽管有礼仪官在勉力维持,但是,仍然有不少官员忍不住窃窃私语。
偶尔飘过来的话语,让刘健感觉到如芒在背。
他当然知道,自己现在站出来和科道一起参劾内阁,会引发种种猜疑。
但是,他还是这麽做了。
原因也很简单,这次的集体弹劾,本质上是由他发起的,这一点虽然没有对外宣扬,可至少参与弹劾的这些科道官,他们是知道的。
尽管原定的计划当中,并不需要他直接出面,但是现在既然天子点了他的名,他若再是躲避的话,那下朝之后,要面对科道压力的人,就该变成他了。
但不管他怎麽选,这次的事情之后,他都将会承受巨大的朝野压力。
区别就是,若他不站出来,要承受科道的压力,而站出来要承受的,则是百官对他的质疑和猜测。
而他的这个选择,显然也在朱佑樘的意料之内。
对于自己这个老师,朱佑樘还是有所了解的,要说他有没有宦途之念和私心,那肯定是有的。
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的确有文人士大夫该有的风骨,并不全然是个将礼仪道德当做工具的人。
所以,不管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还是从他自己的坚持出发,朱佑樘这般发问,他都不会再缄默不言。
「回禀陛下,臣并非言官,依照前日宫中所下的旨意,朝中官员不得随意赞否大臣,故而,臣不曾与科道联名。」
「但陛下垂问,臣不得不答,万安等人与李孜省结交,本是朝野公知之事,只因其权势煊赫,此前敢言之人皆被打压贬黜,今科道交劾可见公论,臣请陛下依照科道所言,细察奸佞,厉行黜落,以正朝堂风气。」
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刘健和其他的科道官一同跪倒在地,朗声开口。
见此状况,其他的科道官们也提起一股心劲儿,齐齐开口道:「请陛下黜落奸党,以正朝堂风气。」
「科道交劾,可见公论?」
朱佑樘眼神微眯,脸上掠过一丝冷意。
原因也很简单,刘健现在的这种做法,已经算是破釜沉舟了,如果说,他只是站出来附和科道的弹劾,那麽,最多就是引起一些私底下的猜测。
哪怕所有都清楚,这次的弹劾,就是刘健在背后主导的,也没有实际的证据。
刚刚朱佑樘的问话,其实也是给了他一个撇清自己的机会。
但显然,以刘健执拗的性子,或者说他那点士大夫的清高,不允许他就这麽低头。
所以,他选择了彻底明牌,真正从幕后走到台前,带着这群科道言官继续进攻。
然而,这麽做的后果很严重,不仅意味着,他要承受来自百官的非议,更要承受来自皇帝的怒火。
「姜洪?」
于是,朱佑樘没有再看刘健,而是拿起眼前的奏章,开口叫了一句。
这次科道弹劾的主攻手有两个,其中,汤鼐专门针对内阁,而姜洪则是那个将弹劾范围进一步扩大的人。
此时,随着朱佑樘的目光终于转移到他的身上,姜洪的心中也有些紧张。
「臣在。」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朱佑樘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难以回答。
「你这本奏章,乃是七位给事中,十八名监察御史联名上奏,那朕问你,既是联名,你们是何时在何地商议的此事,决定的要联名上奏?」
「当时在场的人,是只有你们这二十馀人,还是另有他人?」
「六科十三道共有官员上百人,在京者至少也有七十馀人,若当时在场的只有你们这二十馀人,那朕想问问,你是如何挑选的名单?」
「若你是将能找到的科道都齐聚起来商议的,那其他人为何没有对此事有丝毫奏禀?」
一连四问,虽然语气平静,但是,却个个如利刃刺下,正好扎在姜洪等人的软肋上。
这个年轻的御史几乎是在一瞬之间,额头上就渗出了密密麻麻的汗水。
他并不傻,自然能听得出来,天子这一连串的问话之下,到底藏的是什麽意思。
科道联名奏事,在历朝历代都并不罕见,这是言官在面对皇帝的时候,一道最有力的武器。
但同时,达成的条件也十分苛刻。
原因很简单,科道为天子耳目风宪之司,掌监察文武百官,所以,本身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
尤其是监察御史,虽然官职只有七品,但是,其升赏降黜,却都要取自圣裁。
即便是作为都察院主官的都御史,对监察御史的考覆也只有评价建议的权力。
其馀情况下,除了特旨准允以外,对监察御史的任何处置,吏部乃至内阁,都不得私自决定。
这种独立性使得,哪怕是科道内部相互之间,也不存在像其他部门那样上下级的强制约束。
所以,想要达成联名上奏的效果,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讨论和说服,进而取得一致。
也正因科道独立性足够强,大家的政见,立场乃至是利益都不相同,所以在当他们共同发声的时候,才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而被视为是『朝堂公论』。
那麽这就涉及到一个具体流程的问题。
如果只是三五个御史联名,还可以说是他们政见相同,私下通气的结果。
但是,涉及到整个六科十三道,合共二三十人这种庞大的数量级,显然就不是可以私下商议的事了。
一般来说,这种级别的联名,应该由都御史或副都御史发起,在都察院的衙署当中公开讨论,最终将结果联本上奏,才能保证,这真的是代表言路的公论。
可如果说要是有这样的会议的话,在京的科道言官,必然都会收到通知全员参与,哪怕最终意见分歧,只有部分人联名,可也绝不会是像现在一样突然发难。
那麽,既然没有在都察院中齐聚商议,而现在又的确有这麽庞大数量的科道官联名上本,原因何在呢?
答案很简单,有人私下联络,在不经公开议论的情况下,纠结了一个小团体,然后联合起来上奏『谏言』。
诚然,朝廷并不禁止官员们私下论政。
但是,一旦这个结论坐实,下一步就会推出真正可怕的结论。
也就是朱佑樘刚刚最后问出的那两个问题。
为什麽是这些人?
又为什麽……没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