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145章 锦衣卫百户!内阁次辅陈焕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什么贵人?”
    魏忠良眉头一挑。
    “将爷,来人没说。”
    “但看着一副很傲气的模样,咱们的人便没敢怠慢。但马大人也不知道来人的身份……”
    钱都有赶忙恭敬禀报。
    魏忠良用力摸了摸鼻子,仔细盘桓一遍,真不记得古县还有什么贵人。
    但既然这贵人已经找上门来,魏忠良肯定也不会托大,道:
    “老钱,派人回去知会一声,便说我刚经过大战,受了些伤,晚些时候才能回去。一旦回去,必先去拜会贵人。”
    “喏!”
    …
    “魏忠良,你好大的胆......
    黄牛缓步前行,蹄声踏在青石小道上,清脆而悠远。赵成肩扛锄头,走在霍云身侧,不时回头望一眼渐行渐远的长安城。晨雾未散,宫阙楼台隐于薄纱之中,唯有未央宫前那杆“霍”字大旗,依旧高悬云端,猎猎作响,仿佛在为远行之人送别。
    “三十年了。”霍云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我进这座城时,还是个十七岁的边军小卒,背着一把锈刀,怀里揣着母亲缝的护身符。如今出城,竟是一身轻。”
    赵成笑了笑:“您这一生,护得住江山,也放得下权柄。天下有几个能做到?”
    霍云摇头:“我不是放下,是交还。这江山本就不属于谁,它属于千千万万耕读持家、挑担赶驴的百姓。我只是替他们守了一段路。”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马蹄急响。一骑飞驰而来,尘土飞扬,马上骑士身穿飞骑营制袍,胸前绣着银鹞纹??那是紧急军情的标记。他勒马停步,滚鞍下跪:“禀太师!甘州八百里加急:敦煌莫高窟外新立石碑,昨夜被人凿毁半面,‘文明不死’四字尽碎!且……且残碑之上,用朱砂写下了八个血字??‘伪史遮天,真魂不灭’!”
    霍云眉头微蹙,却并未动怒。他静静望着那传令兵,良久才问:“守窟僧人可有伤亡?罗承远部是否已增派巡防?”
    “无伤亡,僧众皆安。罗将军已于今晨调五百飞骑入驻窟区,昼夜轮守,并封锁通往南山的所有小道。”
    “好。”霍云点头,“传我口谕:重修石碑,原字不变,但在碑阴加刻一行小字??‘毁碑者,亦是此文明之子;其恨其痛,皆因曾受其教化。’另赐守窟僧团帛三千匹,米五百石,以示朝廷敬重。”
    赵成愕然:“您不追查?不怕人心动摇?”
    “若连一句真话都容不下,那才是真正的灭亡。”霍云淡淡道,“有人恨我掩盖真相,有人怨我手握重权,这些情绪如野草,压不住,也不必压。只要他们仍认得这四个字??‘文明不死’,就说明根还在。”
    他转身看向黄牛,轻轻拍了拍它的背脊:“走吧,咱们的田还在等着。”
    山路蜿蜒,越走越荒。沿途村落稀疏,偶见农夫扶犁而耕,孩童赤足奔跑于田埂之上。到了陇西地界,已是第三日黄昏。夕阳洒在黄土坡上,映出一片金红。此处原是废弃屯田,杂草丛生,但视野开阔,北望祁连雪峰,南接渭水支流,正是当年霍云与赵成许诺归隐之地。
    两人搭起茅屋,开垦荒地。霍云亲自引渠灌田,教村民筑坝蓄水;赵成则翻土播种,种下春麦与豆粟。村中老幼感其德,纷纷前来相助,送菜馈酒,称其为“老将军”。每逢月夜,村头篝火燃起,孩子们围坐听他讲西域征战、敦煌焚经、飞骑夺窟的故事,听得入神,常有泪下。
    然而,平静不过两月。
    某夜暴雨倾盆,电闪雷鸣。霍云正于灯下修补农具,忽觉院门轻响。一人披蓑戴笠,悄然步入,摘下斗笠,竟是萧厉。
    他面容憔悴,双目布满血丝,手中紧抱一只乌木匣子,浑身湿透,却似浑然不觉。
    “你怎么来了?”霍云起身迎上,递过干布。
    萧厉不语,只将木匣放在桌上,双手颤抖地打开??里面是一卷泛黄绢册,封皮写着《先帝起居注?补遗》五个小字。
    “我在刑部旧档库最深处找到的。”萧厉声音沙哑,“这不是官方记录,而是太子亲笔所记的日志……他知道自己快死了。”
    霍云神色骤凝。
    萧厉翻开一页,指尖颤巍巍指向一段文字:
    >“永昌三年三月初七,晴。叔王来访,言及母妃旧事,泣不成声。临去时赠我一盒蜜饯,说是乳母亲手所制。食之甘甜,然腹中剧痛,夜半呕血。召医迟至,脉象紊乱。吾知其意,然不忍揭之。惟书此以待后人明察。若有忠臣见此,则请护我弟登基,勿使社稷崩裂。霍卿刚毅,必能负重。吾死无憾。”
    霍云读罢,久久不动。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深深阴影,仿佛时光倒流回那个风雨交加之夜??太庙钟鸣,太子气绝,崔焕伏罪,燕王沉默退朝。
    原来,太子早已知情。
    不仅知情,而且选择了沉默。
    为了弟弟,为了江山,他宁愿含冤而终。
    萧厉哽咽道:“他不是被毒死的那一刻才死去的……他是从看见燕王眼神的那一刻起,心就死了。可我们却把所有罪责推给崔焕一人,让他做了替死鬼!而真正该跪下的那个人,如今还在京城奉养老母,享尽尊荣!”
    霍云缓缓坐下,双手交叠于膝上,低声道:“所以他不愿揭发。因为他知道,一旦揭发,燕王必反,内战即起,百姓重陷水火。他用性命换了一个太平开局。”
    “可这是错的!”萧厉猛然站起,“仁慈不该建立在谎言之上!正义若不能昭雪,何谈太平?”
    “你说得对。”霍云抬头看他,“但你也错了。太平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今日所享的安宁,正是那个少年用生命换来的代价。你不觉得,辜负他的,不是隐瞒真相的人,而是现在还想撕裂这一切的人吗?”
    萧厉怔住。
    “你想公之于众?”霍云问。
    “我想。”萧厉咬牙,“但我……我也怕。”
    “那就别做。”霍云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木棂。雨已停歇,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半轮清冷月光。“我已经写好了《先帝实录》,藏于金匮,留待百年之后开启。届时天下人心更稳,史官自有判断。而现在,若你执意掀开疮疤,只会让新君动摇,让燕王铤而走险,让刚刚复苏的民心再度陷入猜忌与仇恨。”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萧厉,你我皆是读书人。你知道什么叫‘春秋笔法’吗?不是隐瞒,而是选择何时说、怎么说。真正的史家,不仅要记真,更要懂势。”
    萧厉低头看着那卷日志,泪水滴落在绢面上,晕开了墨迹。
    良久,他轻声问:“如果有一天,有人强行打开了金匮呢?”
    “那就让他们看。”霍云平静道,“历史终究不会永远被锁住。但我希望那一天来临时,这片土地已经足够强大,足以承受真相的重量。”
    次日清晨,萧厉离开了村子。临行前,他在田埂边停下,对正在犁地的霍云说:“我会烧掉这份日志。但在烧之前,我要抄一份副本,藏在我家祖坟的碑底??等我的孙子长大,若天下清明,便交给他;若天下昏暗,就让它烂在土里。”
    霍云点头:“随你。”
    此后半年,陇西风调雨顺,麦浪翻滚。霍云与赵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教村童识字,为乡民诊病(赵成本通医理),俨然一对归田老叟。偶尔有朝廷使者前来问候,带来新君亲笔信函,言及国事进展:科举扩招寒门子弟六百人,岭南设立律学书院,河西走廊重开互市,龟兹遣使献乐舞……
    一切都在向前。
    直到秋收之后的一日,一名白衣女子徒步而来。
    她年约三十,眉目清冷,背负一柄无鞘长剑,腰间挂着一枚青铜铃铛。村童见之惊避,唯霍云抬头一看,便放下锄头,拱手相迎。
    “阿兰珠让我来的。”女子开口,声音如冰泉击石,“她说,你还欠她一个答案。”
    霍云默然。
    赵成皱眉:“你是谁?”
    女子解下斗篷,露出左臂一道火焰形疤痕:“我是阿兰珠的妹妹,呼衍氏阿依娜。三年前,你们迎她入宫,尊为太妃,追谥皇后。可你们从未解释??为何当年突厥可汗会准确知晓她的行踪?是谁泄露了她在雁门关外的秘密营地?”
    空气瞬间凝固。
    霍云闭上眼。
    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当年阿兰珠身为突厥贵族之女,却因反对联姻汉室遭族人追杀,霍云冒险救她至长城脚下,藏于秘密军寨。然而不久后,突厥大军突袭该地,全军覆没,唯有阿兰珠被霍云亲兵拼死救出。事后调查,线索中断,无人知晓泄密者是谁。
    但现在,阿依娜带来了新的证据。
    她从怀中取出一块残破羊皮地图,上面标注着一条隐秘路线,终点正是那座军寨。而在边缘一角,有一枚小小的朱印??印文为“萧”字篆体,下方还有半个名字残迹:“景……”
    “这是从我姐姐贴身侍女尸身上找到的。”阿依娜冷冷道,“那侍女原是燕王府送出的‘陪嫁’,表面忠心,实为细作。而这个印章,经查证,是燕王私用密印之一!”
    霍云睁眼,瞳孔微缩。
    原来如此。
    燕王不仅参与谋害太子,还曾在背后推动突厥剿杀阿兰珠??因为他深知,一旦阿兰珠活着回到中原,便会揭露当年皇室联姻阴谋,动摇他的政治布局!
    而自己,竟一直以为他是出于嫉妒或权力之争……
    “你打算怎么办?”阿依娜盯着他,“你要为她讨个公道吗?还是要继续掩盖?”
    霍云沉默良久,终于道:“我已经答应过一个人,不再掀起腥风血雨。”
    “那你至少该告诉阿兰珠真相。”阿依娜声音微颤,“她这些年活得像个傀儡,被供奉在深宫,被称为‘贤妃’,可她真正想要的,从来不是这些虚名。她想知道,为什么亲人要杀她,爱人差点因她而死,而所谓的和平,到底是用多少谎言堆砌出来的!”
    霍云仰头望天,秋阳刺目。
    他知道,有些事可以拖延,但无法永远逃避。
    当晚,他写下一封密信,命飞骑营旧部连夜送往长安,直呈阿兰珠。
    信中只有两句话:
    >“当年泄密者,确系燕王所遣细作。
    >我隐瞒至今,非为保他,而是惧乱天下。
    >今由阿依娜带来真相,任你裁断。”
    十日后,长安传来消息:阿兰珠焚香沐浴,着皇后礼服,独自登上未央宫最高处的观星台,在群臣注视下,当众宣读了这封信的内容。
    全场哗然。
    新君震怒,欲下诏拘押燕王。然阿兰珠跪拜叩首,朗声道:“陛下,臣妾今日说出此事,并非要掀起杀戮。先帝已逝,太子仁厚,霍公忍辱负重,皆为保全社稷。若因臣妾一人之冤,再致骨肉相残,岂非违背所有牺牲者的初衷?”
    她转身面向群臣:“我愿以余生之力,推动《和亲律》修订,确保今后任何公主和亲,皆不受政治胁迫,享有自主之权。并请设立‘昭义堂’,专录历代因政争受害之女性,使其冤屈不被遗忘。”
    朝议最终采纳其议。燕王被削去“镇国柱石”称号,禁足府中,终身不得参政,然免于问罪。阿兰珠自此闭门修史,著《北疆纪略》,成为一代女史家。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
    霍云在陇西建起一座学堂,取名“昭义塾”,专收贫家女子入学,教她们读书写字、算术医药。赵成笑称:“您这是把战场搬到了书桌前啊。”
    霍云答:“刀剑只能止一时之乱,唯有教育,能让下一代不再重复我们的错误。”
    某日午后,一位白发老僧徒步而来,自称来自敦煌,带来一卷经书残页,乃是从莫高窟废墟中新发掘出的唐代《金刚经》抄本,背面竟有数行小字,似是当年被掳僧人所留:
    >“吾等虽受辱,然心不灭。
    >经毁可重抄,窟破可再修。
    >惟愿后世执笔之人,莫忘今日血泪。
    >文明不死,因其生于人心,而非石壁。”
    霍云捧卷良久,终于展颜一笑。
    他对赵成说:“我放心了。”
    三年后,霍云病重。临终前,他穿上当年出征时的铠甲,佩剑登楼,遥望长安方向。
    赵成含泪问:“还有什么未了之事?”
    霍云望向星空,轻声道:“告诉史官……我不是圣人。我杀过该杀的人,也放过不该放的人。我做过对的事,也犯过错。但这一生,我没有背叛过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言毕,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八岁。
    全国哀悼。新君罢朝三日,亲撰祭文,命百官素服送灵。灵柩自陇西返京途中,沿途百姓自发焚香跪拜,万人空巷。至长安城外,儒生抬棺,僧侣诵经,将士列阵,百姓执绋,一路送至杜陵山下。
    墓碑无华,仅刻八字:
    **“文明不死,薪火相传。”**
    多年以后,有个孩子在学堂里问老师:“霍太师真的存在过吗?”
    老师翻开一本泛黄的手抄本,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是他亲笔写的《先帝实录》节选,藏在皇宫金匮里整整九十年,直到当今陛下下令开启。里面记着一个时代的真实与挣扎。”
    孩子又问:“那我们现在,算是太平了吗?”
    老师望向窗外,春风拂过田野,书声琅琅。
    “也许还没有完全太平。”他说,“但正因为有人曾经拼命守护过文明,我们今天才能坐在这里,自由地提出这个问题。”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哪有啥祖宗,都是我编的 惨死重生后,和亲公主提刀斩全族 众师兄争抢当炉鼎,我深陷修罗场 重生八零:山河猎户,从家徒四壁开始 第一禁术师 阿姨别动,您女儿还欠我高利贷呢 大国利刃:全军齐建百支特种部队 四合院:家人们,成傻柱了,怎么办?急 骂谁害群之马呢,叫我警神 我在二战当文豪 我在西游做神仙 向上登攀 重生:开局拯救宝藏女孩 护国十年后,举国上下将我驱逐 1977:雪夜断亲,我猎尽山珍养知青 僵尸:我是九叔父亲,开局坟被挖 七零:随军辣媳带飞大院暴富逆袭 男友是美妆博主 四合院:我的签到系统专治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