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五百九十四章:真正目标不是凉州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已经出城的李峰带领队伍冲出城外。
    他用望远镜看到沈浩阵地的情况。
    能看到回茴的请骑兵正在冲向沈浩所在的方向。
    并且沈浩这边看起来还没有人和要行动的样子。
    就在他想支援的时候。
    回茴方面的大军居然动了。
    可大军并非进攻,而是回防。
    奇怪了。
    他都出城了,还发现了沈浩带人的伏击,可以说如今可是回茴最好的进攻时机。
    居然回防,就非要等到晚上进攻?
    李峰觉得不太对。
    当即他取出沈浩给的信号弹朝天发射一枚。
    沈浩被信号弹所......
    李延宗站在问心亭前,望着那轮初升的红日,心中竟无波澜。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目的白光,他眯起眼,仿佛看见了十年前行走在西域沙道上的自己??风尘仆仆,背负竹箧,里面装着《民本论》与《均田策》的手抄本。那时他以为,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天下便可太平。
    如今才知,道理如刀,用得好可剖混沌,用得不好,则割伤人心。
    他缓缓走下石阶,学生们默默让开一条路。没有人说话,但目光中皆有敬意,也有疑问。那枚新铸的铜牌“求知?存疑”还温热地贴在胸口,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有人低头摩挲它,有人将它举向阳光,试图看清背面那两个小字是否真的会随角度变化而显隐??据说工匠用了伊州最新研制的“光影蚀纹法”,唯有直面光明者,方能读全其义。
    赵砚舟迎上来,递过一封刚拆的密函:“是苏婉儿从占城寄来的亲笔信,经安南商队辗转送来,路上走了二十一天。”
    李延宗接过,指尖触到纸面粗糙的质感,那是南洋特有的蕉麻纸,吸墨甚强,字迹略显晕染,却一笔不乱,一如她为人。
    >“先生膝下:
    >孤岛七日,生死悬于一线。倭寇环伺,粮尽水竭,火把燃至最后一根时,我本已准备写下遗书。然那一夜,村中老妪携幼女前来,以椰瓢盛雨水奉我,曰:‘你不是来夺我们传统的外人,你是听我们说话的人。’
    >次日清晨,百余名渔民自发结船为阵,横于港口之外,高唱《海之母》。歌声传十里,惊飞海鸟如云。倭寇终退。
    >今岛上已立一小碑,不刻名姓,只书八字:‘言可解兵,声能退浪。’
    >我知先生宁忍弃我之名,亦不愿启战端。然请容我说一句逆耳之言??您太过自苦。您教我们独立思辨,却又总以一肩担天下罪责。若真信‘理性之友’四字,便该信我们有能力守护信念,而不必让您独自承受误解与牺牲。”
    信末附一行小字:“林知远未死,藏身渔村,双目失明,然每日仍口述文章三篇,嘱我转呈先生。”
    李延宗读罢,久久不语。眼角微湿,却笑了。他将信折好,收入怀中,轻声道:“她长大了。”
    赵砚舟皱眉:“可朝廷那边……刑部昨夜又递奏报,说御史台有人联名上疏,指责您‘纵容叛逆、私通外邦’,甚至要求彻查书院是否暗中资助占城流亡集团。”
    “让他们查。”李延宗淡然,“查到最后,不过一堆讲学笔记和农耕图谱。倒是你,该去趟京师了。”
    “我去?”
    “嗯。带上林知远的文章,还有这封信。不必辩解,只需呈上。让那些坐在金殿之上的人看看,什么叫真正的南洋声音。不是檄文,不是战书,而是盲者口述的理想,是渔妇捧出的一瓢清水。”
    赵砚舟迟疑片刻,终是点头:“可您呢?若他们趁您不在发难……”
    “我在这里。”李延宗指向脚下土地,“在麦田边,在学堂里,在每一个愿意提问的孩子面前。权力可以夺走官职,却夺不走思想扎根的地方。”
    三日后,赵砚舟启程北上。临行前夜,两人对坐亭中饮酒。酒是伊州自酿的黍米酒,清冽带苦,入口回甘。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陈砚之吗?”赵砚舟忽然问。
    “怎会不记得。”李延宗仰头饮尽,“敦煌城外,黄沙漫天,他穿着破羊皮袄,蹲在驿站门口教几个胡童认字。我说:‘这等荒僻之地,何苦办学?’他说:‘正因为荒僻,才更要种书。’”
    “现在想来,我们都走在他铺的路上。”赵砚舟低声道,“只是走得急了些,忘了回头看看谁被落在后面。”
    李延宗凝视杯底残液:“所以我要慢下来。从今日起,伊州不再向外派‘指导使’,只接待来访者。谁想学,自己来;不想学,绝不强求。我们只提供土壤,不替别人播种。”
    翌晨,赵砚舟离去。李延宗送至城门外,目送马车消失在官道尽头,方才转身回书院。
    然而不到十日,京师风云突变。
    皇帝年迈,太子监国。原本支持新政的几位阁老相继病退,保守一脉借机反扑。御史台那份弹劾文书竟被列为“要案”,刑部派出钦差,携圣旨南下,宣称要“清查伊州书院十余年言行,厘定是否有悖祖制、蛊惑民心之实”。
    消息传来当日,书院内外气氛骤紧。有学生怒而欲焚门抗议,有人连夜收拾行李准备逃离,更有人偷偷撕毁铜牌,生怕牵连家族。
    黄昏时分,李延宗拄杖步入讲堂。堂内烛火通明,挤满了人,连窗台上都坐着学子。他不发一言,只从袖中取出一本旧册,翻开第一页,朗声诵道:
    “《共治札记?卷一》:政之本,在民心;教之要,在自由思辨。凡禁人言者,无论其初衷如何,终将沦为压迫之具。”
    念毕,他合上书,环视众人:“你们怕吗?”
    一片寂静。
    一名来自吐蕃的学生站起,声音颤抖:“怕。我家在高原,若朝廷认定我是‘邪学余党’,族人恐遭清算。”
    一位安南女子接口:“我父亲因推行先生所授的‘均税法’被罢官,至今不得返乡。若连您也被定罪……我们这些海外学子,还有何处可去?”
    李延宗缓缓走到她面前,伸手抚了抚她的发髻:“你说得对,你们本就无处可去。所以我不会让这一天到来。”
    他转身面向全体:“明日,我会亲自赴京。不是请罪,是答辩。我要站在金殿之上,当着文武百官、各国使节的面,讲清楚一件事??伊州书院从未挑战皇权,我们挑战的,只是愚昧本身。”
    全场哗然。
    “您疯了吗?”一名老教授冲上前,“此去凶多吉少!他们巴不得您自投罗网!”
    “正因如此,我才必须去。”李延宗目光如炬,“若连我都惧怕审判,那我们教的‘理性’岂非笑话?真正的思想,不怕质疑,只怕沉默。”
    当夜,他提笔写下三封信。
    第一封致皇帝,回顾十年新政成果:伊州稻产增三成,西域丝路复通,南洋十三国遣使求学,刑狱冤案下降六成。末尾写道:“臣非忠于陛下一人,而忠于天下苍生。若此为‘悖逆’,则臣愿万死不辞。”
    第二封致全国书院联盟,宣布即日起开放所有教学记录供官方核查,并倡议各地学者联名上书,申明学术独立之必要。
    第三封,则写给苏婉儿:
    >“吾徒:
    >我即将入京,或囚或贬,皆在预料之中。唯有一事相托??请你组织南洋诸国留学生,编写一部《南海风俗志》。不评优劣,不论对错,只如实记录各地语言、礼仪、信仰、耕作之法。告诉世人,差异不是威胁,而是文明的财富。
    >若我未能归来,请继续走下去。不必为我悲伤,只需记住:灯熄之时,正是点火之始。”
    七日后,李延宗单骑离伊州。没有仪仗,没有随从,仅背一囊书稿,腰挂旧笔砚,白衣素袍,宛如当年进京赶考的穷书生。
    沿途百姓闻讯,纷纷出户相送。有人跪地叩首,有人燃香祷祝,更有农夫抬出自留口粮塞入囊中,哽咽道:“李先生,吃饱了才有力气跟皇上讲理啊!”
    进入京畿地界时,队伍已绵延数里。各地书院师生、商旅、匠人、戍边老兵,乃至曾受新政惠及的贫户,皆自发追随。他们不喧哗,不呼口号,只是默默行走,形成一道前所未有的“无声长龙”。
    抵达城门前,守军拒不开门。领将高喝:“奉旨查办要犯,不得擅入!”
    李延宗上前一步,朗声道:“我不是要犯,我是来上课的。”
    话音未落,身后万人齐声应和:“我们是来上课的!”
    声震九霄,宫墙为之动摇。
    三日后,皇帝召见。
    金殿之上,群臣列班,肃穆森然。李延宗布衣草履,手无寸铁,却挺直脊梁,一一回应质问。
    问:“尔倡‘民选乡议’,岂非动摇社稷根本?”
    答:“三代以上,尧舜禅让,亦为民选。难道圣人之道,反不如后世专制?”
    问:“尔纵弟子干涉他国内政,致南海动荡,居心何在?”
    答:“伊州学子遍布南洋,皆以私人身份讲学行医,从未持兵刃。若传播知识即是干涉,那孔子周游列国,是否也在颠覆周礼?”
    问:“尔鼓吹‘怀疑精神’,致使青年离经叛道,败坏纲常!”
    答:“《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若不允许怀疑,儒家经典岂非成了枷锁?真正的纲常,经得起追问。”
    每答一句,殿内便多一分寂静。连最激烈的反对者,也渐渐闭口。
    最后,太子起身问道:“倘若朕下令关闭伊州书院,废除新政,你当如何?”
    李延宗抬头,直视天家威仪,淡淡道:“我会回到田间,继续教农民识字算账,教孩子明白是非。因为知识一旦播下,就再也无法收回。您可以烧掉书籍,但烧不掉人们心中已经点亮的光。”
    满殿寂然。
    良久,皇帝轻叹一声:“退朝。”
    三日后,圣旨下达:伊州书院无罪,教学如常。但李延宗本人,需留在京师担任“帝王师”,不得返回故地。
    诏书宣读完毕,百官愕然。这既非惩处,也非褒奖,而是一种温柔的软禁。
    李延宗却欣然接受。他在城南赁屋一间,收徒授课,不限身份,不论国籍。每日清晨,总有各色人等排队等候入门听讲??贵胄子弟、市井小贩、番邦使节、甚至宫中太监。
    一年后,他的课程被整理成册,名为《问心十二讲》,悄然流传民间。
    又两年,边疆告急,北方异族南侵。朝中无人可用,昔日被贬的“新政派”官员纷纷召回。其中多人出自伊州门下,治军严明,爱护士卒,竟能以少胜多,大破敌军。
    捷报传回,举国欢腾。百姓街头议论:“还是李先生教出来的人能打仗!”
    再五年,新帝登基,正是当年那位太子。登基大典之后,第一道诏令便是:尊李延宗为“文昭公”,赐宅邸于伊州,允其归乡讲学,终身不受朝命。
    使者捧诏至伊州,只见书院门前桃李成荫,孩童诵书声琅琅入耳。问及李先生所在,童子遥指山巅。
    使者登山,见一白发老者坐于石上,正与几名异族少年讨论天文历法。身边放着半碗冷粥,几页残稿随风轻扬。
    使者跪拜宣诏,老者听罢,微笑摇头:“布衣问道,何须冠冕?”
    说完,提笔在新稿上添了一句:
    >“当我终于不再重要,才是教育真正成功之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重生了,回到小县城当豪门 开局扮演云缨,震惊全球! 玩家?她是恐怖副本npc哦 天后老婆狂卷工作,我躺平被全网直播 谷梁高的复仇 一胎又一胎,说好的禁欲指挥官呢? 一首无赖,我在披荆斩棘乱杀 F级骷髅兵?校花契约后我直升大帝! 武侠:从六扇门开始模拟人生 带着空间穿年代,科研大佬有点甜 三国神话世界 从前有条贪吃蛇 人潮人海 我在北极圈当地主 绝美人鱼穿八零,全家排队宠不停 给,主说这个好使 共生面板,我在修仙界种田长生 核爆刀法,我在废土一刀一个 盖世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