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三卷:墨儒争鸣扶苏转型初养成第六十章:扶苏体验(第1/2页)
“重锤夯”与大型石碾的投入使用,如同给疲惫的夯土工序注入了狂暴的活力。那震耳欲聋的夯击声与石碾滚动的闷响,不再是单纯的噪音,而是效率与进度的激昂战鼓。路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坚实、平整,灰白色的水泥得以更快地覆盖其上,一条现代化驰道的雏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延伸。
赢昊忙于在各个工段之间巡视,协调着日益复杂的物料供应、人员调配和技术问题,几乎脚不沾地。也正是在这工程最为吃紧、也最具成效的关头,始皇的一道口谕传来:长公子扶苏,将常驻驰道工程指挥部,协助赢昊协调监督,并“体察民情,历练实务”。
这道旨意意味深长。既是对扶苏近来表现的肯定与进一步培养,也是对赢昊和整个工程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或许,还带着一丝让两位性格迥异的皇子在共同事业中增进理解与默契的深意。
扶苏的到来,并未像某些人预想的那样,带来繁文缛节和掣肘。他轻车简从,只带了寥寥几名随从文书,就在指挥部旁边搭起了一座简易的营房,与赢昊、鲁午等人的住所并无二致。
起初,扶苏更多的是履行“协调监督”之责。他每日查阅工程文书,听取各工段吏员的汇报,处理一些诸如民夫口粮分配、小型纠纷调解等行政事务。他处事公允,条理清晰,态度温和,很快便赢得了吏员们的尊敬。但他并未满足于此。
那一日,天空阴沉,闷热无风。扶苏在处理完文书后,信步走到一段正在使用“重锤夯”进行地基处理的工段。巨大的夯块在民夫们的号子声中被缓缓拉起,然后带着风声轰然落下,大地震颤。
他站在不远处,看着那些操作绞盘的民夫。他们赤裸的上身布满汗水和尘土,肌肉因极度用力而绷紧虬结,脸上混杂着疲惫与一种近乎麻木的专注。号子声粗粝沙哑,远不如宫廷乐舞悦耳,却带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原始力量。
赢昊正好巡视到此,见扶苏凝神观看,便走了过来:“大哥,觉得这新家伙如何?”
扶苏没有立刻回答,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民夫身上,良久,才轻声道:“声若雷霆,势如破竹,确为利器。然……操纵此利器者,亦是人。观其形态,何其辛劳。”
赢昊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点了点头:“是啊,虽然比纯靠人力夯土省力不少,但拉拽这千斤重物,也绝非易事。我已吩咐下去,操作‘重锤夯’的民夫,饮食加倍,轮换休息时间也要更短。”
扶苏沉默片刻,忽然道:“昊弟,我想试试。”
“试什么?”赢昊一愣。
“试试操作这绞盘。”扶苏说着,便向那“重锤夯”走去。
赢昊吓了一跳,连忙拉住他:“大哥,这可使不得!你万金之躯,怎能做此等粗重之活?何况这绞盘需要巧劲,初学者极易受伤!”
旁边的工段吏员和民夫们也惊呆了,纷纷跪倒在地:“长公子不可!此等贱役,岂敢劳烦公子!”
扶苏却态度坚决,他扶起跪在前面的一个老吏,温言道:“诸位请起。此路乃为国而修,尔等在此挥汗如雨,皆是功臣。我既奉父皇之命前来协理,岂能只安坐营房,不体尔等辛劳?今日,我只求一试,略知其苦,方能更好地为尔等筹谋。”
他言辞恳切,目光真诚,让众人一时不知该如何劝阻。
赢昊看着扶苏坚定的眼神,知道他并非一时冲动,内心OS:“大哥这是要来真的啊?体验生活?也好,让他知道知道民间疾苦,免得以后被那帮儒生忽悠瘸了。”他便不再阻拦,只是对负责操作的民夫头领嘱咐道:“看好长公子,注意安全,不可勉强。”
扶苏脱下外面的锦袍,只着中衣,走到绞盘旁。那绞盘由硬木制成,需要四人合力才能转动。扶苏替换下其中一人,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将手搭在粗大的推杆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卷:墨儒争鸣扶苏转型初养成第六十章:扶苏体验(第2/2页)
“起——!”头领一声令下,其余三人同时发力,扶苏也连忙用力。
沉重的绞盘发出“嘎吱”的声响,开始缓缓转动,绳索绷紧,将沉重的夯块一点点提起。扶苏只觉得手臂、腰腹瞬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推杆仿佛有千钧之重,他必须用尽全身力气,才能跟上其他人的节奏。汗水几乎瞬间就湿透了他的中衣,额上青筋隐现。
他自幼习文练武,弓马娴熟,自认并非文弱之人。但此刻,他才真正体会到,这种持续性的、纯粹的体力消耗,与练武时的爆发截然不同,是一种对意志和体能的极致考验。
夯块被提升到预定高度,头领一声令下:“放!”
几人同时松力,夯块呼啸落下,发出沉闷的巨响。
仅仅这一次操作,扶苏便已气喘吁吁,手臂酸麻。他看着周围那些面色如常、只是抹了把汗便准备下一次操作的民夫,心中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一日不过尝试一次,而这些民夫,却要日复一日,重复这枯燥而沉重的劳动。
休息间隙,扶苏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坐到一旁的土埂上,与几个年长的民夫闲聊起来。他询问他们的籍贯、家中情况、服徭役的感受。
起初,民夫们还有些拘谨,但见这位长公子态度随和,毫无架子,便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他们来自关中各地,有的家中尚有父母妻儿,有的则是孤身一人。谈及徭役,有人叹息离家之苦,有人担忧家中田地荒芜,但也有人坦言,此次徭役虽然辛苦,但朝廷供应饭食,偶尔还能见到肉腥,工钱也比以往高,若能平安归家,倒也能补贴家用。
一个脸上布满沟壑的老民夫,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脚下的夯土,喃喃道:“修路是苦,但若是修好了,以后娃们出门,就不用像俺们这样走那坑洼泥泞的道了……听说这路,平整得很,下雨天也不怕……”
扶苏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起伏。这些最底层的黔首,他们的愿望是如此朴素,他们的忍耐力又是如此惊人。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用最原始的劳动,在一点点地改变着这个国家的面貌。而自己以往在宫中读的那些圣贤书,所论的“仁政”、“爱民”,在此刻这些真实的汗水与期盼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苍白和空洞。
此后数日,扶苏不再仅仅局限于营房。他时常深入工地,有时是查看水泥的浇筑质量,有时是询问民夫们的伙食和健康状况,甚至亲自挽起袖子,参与到一些辅助性的劳动中,比如帮忙传递工具,或者为养护期的路面洒水。
他的皮肤被晒黑了些,手掌也磨出了薄茧,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却愈发沉静和坚定。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工程管理、民力使用限度、以及如何将儒家倡导的“仁爱”与法家注重的“效率”更好地结合起来。他在给始皇的奏报中,不再仅仅是罗列进度数据,而是加入了更多关于民生实际的观察与思考。
赢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内心OS:“不错不错,大哥这基层调研搞得很扎实嘛!理论联系实际,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看来这驰道修完,不仅能通北疆,还能帮我‘修通’一位更靠谱的储君,这买卖不亏!”
扶苏的驻守与亲身体验,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流淌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之上。他带来的不仅是更高层面的协调与监督,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对民力的尊重与关怀。这微妙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工程管理的细节,也让这条承载着帝国野望的驰道,在冰冷的效率之外,多了一丝人情的温度。帝国的车轮,在碾压前行的同时,似乎也开始留意到脚下那些默默支撑着它的、最普通的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