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11月下旬,贺岁档正式拉开帷幕,《花木兰》率先上映。
小燕子号称票房毒药,却一直有片方用她,原因就是真有一定的粉丝支持,虽然支持力度有待商榷,但在女星中也颇为了得。
还是那句话,女明星不扛...
黄枝没有松开念真温软的小手,任由那稚嫩的五指攥着自己的拇指,仿佛他是这世界唯一可依的锚点。阳光透过纱帘洒在床沿,像一层薄金铺在昨夜未收起的绘本上??《小熊找真相》。那是杨容从云南带回来的儿童读物,讲一只小熊如何通过问“为什么”揭开森林谣言的源头。念真还不会说话,却总爱翻到最后一页,指着那句“我知道你怕黑,但我愿意陪你等天亮”。
手机又震了一下。是林晓发来的消息:“我提交了‘网络暴力受害者心理重建计划’的立项申请,用了你在口述史里提到的那个案例??那个被造谣‘出轨上司’而跳楼未遂的女孩。他们说材料太尖锐,可能通不过审批。”
黄枝盯着屏幕,指尖微颤。他知道她说的是谁。那个女孩叫陈婉,曾是某国企行政职员,因拒绝领导暧昧暗示遭报复性抹黑。她的私人聊天记录被PS成露骨对话,照片被打上马赛克配上“内部资源交易清单”标题,在各大平台疯传。她没死成,但从此住进了精神康复中心,整整两年不敢见人。
他回了一句:“把原始数据脱敏后附上,再加一段匿名访谈音频。如果他们觉得‘太尖锐’,那就说明更该做。”
发送后,他起身轻轻将念真抱进婴儿车,推到阳台。董萱正在厨房熬小米糊,听见动静探出头来:“今天怎么这么早醒了?”
“他梦见什么了。”黄枝轻声说,“一直在抓空气,像要抓住什么东西。”
董萱笑了笑,眼角还带着倦意。自从念真出生,她就没睡过整觉。但她不再憔悴,眼神里有了一种沉静的力量,像是终于从风暴中游到了岸边。“你说,他会记得这些吗?我们经历的一切?”
“不一定记得具体的事。”黄枝望着楼下小区花园里几个奔跑的孩子,“但他会记得安全感。就像我们小时候听父母讲故事,未必记住情节,却记住了声音里的温度。”
话音未落,门铃响了。开门的是于征,身后跟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人,手里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这是李维。”于征介绍道,“前年‘AI换脸诈骗案’的吹哨人。他当时在一家深度伪造技术公司做算法工程师,发现客户名单里有三十多位女明星的名字,用途标注为‘情感操控素材生成’。”
黄枝怔住。他听说过这个案子,但从未见过当事人。新闻最后只说“涉事企业整改”,没人知道背后是谁冒着职业生涯终结的风险上传了证据包。
“你好。”李维声音很轻,却不躲闪,“我看了《真相之后》样片。我想……加入你们。”
客厅一时安静。念真在婴儿车里咿呀着伸手去够李维的眼镜框,逗得他笑了下,竟主动摘下来递过去。孩子咯咯笑着咬住镜腿,口水滴在金属边框上。
“他就这样打破我的心理防线。”李维自嘲地笑,“我原本以为自己只会和代码打交道,不会管人间是非。可当我看到有人用我写的模型生成虚假视频,用来毁掉别人的人生时……我觉得我不是程序员,我是共犯。”
黄枝沉默片刻,转身从书房取出那份八万字口述史打印稿,递给李维。“这里面有十七个像你一样的人。有的设计过自动刷评机器人,有的开发过性别对立话题推荐引擎,还有一个写了‘明星塌房情绪预测模型’。他们都曾以为自己只是完成KPI。”
李维翻了几页,手指停在一段话上:“‘我们训练AI学会愤怒,因为它比理性更容易变现。’”他苦笑,“这句话,是我老板在庆功宴上说的。”
那天下午,四人围坐在客厅,开始讨论一个新项目??“清源行动”。目标不是曝光某个企业或追责某个人,而是建立一套开源工具链,帮助普通人识别信息真伪:一键查证图片EXIF数据、追踪社交媒体传播路径、检测语音合成痕迹、分析账号行为模式是否异常。
“我们要做的不是审判者。”黄枝强调,“而是提供显微镜,让每个人都能看见信息背后的结构。”
李维点头:“我可以重构部分算法,做成轻量级APP。难点在于如何防止它被反向破解,用于对抗检测。”
“那就公开源码。”董萱突然开口,“让全世界的开发者一起维护。越透明,越安全。”
于征拍板:“我联系几家公益科技组织,看看能不能联合发起众筹。同时申请非营利机构资质。”
计划初具雏形时,已是傍晚。李维临走前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念真:“小朋友,等你长大,希望你上网的时候,不用先学会怀疑一切。”
孩子咧嘴一笑,吐了个泡泡。
几天后,“清源行动”官网悄然上线。首页是一行朴素文字:“真相不昂贵,只是需要耐心。”下方提供四个免费工具下载链接。不到二十四小时,访问量突破百万。大量用户反馈称已用其识破“某地发生地震”的假短视频、“某品牌奶粉致婴儿中毒”的拼接图文、“某官员受贿现场录音”的变声伪造文件。
与此同时,《沉默者的证词》销量飙升,出版社紧急加印。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写信给黄枝,说她班上有学生读完书中陈婉的故事后,在作文里写道:“原来网暴不是‘大家都不喜欢她’,而是‘有人故意让我们恨她’。我以前转发过类似内容,现在想道歉,但不知道向谁。”
黄枝把这封信转给了教材编写组,建议纳入媒介素养课程案例库。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第三天清晨,黄枝打开微博,发现一夜之间冒出数百条攻击帖。标题耸动:“黄枝才是幕后操盘手!”“揭黑英雄竟是新情绪工厂创始人?”配图是他与李维在客厅讨论的照片,被裁剪成“密谋会议”模样,背景墙上投影的数据图也被标注为“操控舆论流量模型”。
更可怕的是,这些帖子并非来自水军账号,而是几位素有公信力的知识博主。其中一人甚至放出所谓“内部邮件截图”,声称“清源行动”实际受境外NGO资助,目的是“瓦解国内社交平台监管体系”。
黄枝冷笑。手法太熟悉了??当年泼向董萱的脏水,如今原样浇回他自己头上。
他正要回应,手机响起。来电显示:国家网信办政策研究局。
“黄先生,”对方语气严肃,“我们注意到舆情异动。初步核查发现,部分指控信息存在技术伪造痕迹。但我们仍需您配合调查,澄清资金来源与技术合作方背景。”
“我随时接受问询。”黄枝平静回答,“所有资料均可公开审计。”
挂断电话,他没有立刻对外发声。相反,他召集团队开了个紧急会议。
“不能对骂。”他说,“一旦陷入‘我没拿钱’‘你才有鬼’的互撕,我们就输了。他们要的就是噪音。”
董萱提议:“发布全程录像?那天我们在家讨论的画面,其实有智能音箱的本地存储功能自动录下了十一个小时。”
李维眼睛一亮:“加上时间戳和设备指纹验证,完全可以作为证据链。”
于是当天中午,“清源行动”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段十八分钟视频。画面晃动、角度局限,却是最真实的记录:他们如何争论算法伦理边界,如何为是否接受海外技术支持激烈争执,如何因念真哭闹暂停会议半小时喂奶换尿布。
视频最后,黄枝面对镜头说:“如果我们真是阴谋集团,不会让孩子出现在核心会议现场。也不会让程序员一边调试代码,一边教婴儿抓握训练。”
这条视频没有煽情音乐,没有剪辑特效,甚至画质模糊。但它像一块石头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
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开始自发对比信息:为什么攻击者的IP集中在同一数据中心?为何他们的发文节奏高度同步?为何所有“证据图”都使用相同的字体和排版模板?
一名网络安全爱好者扒出,其中一个知识博主近期发布的十几条“批判黄枝”内容,均通过同一台服务器批量生成,且AI写作特征明显。
舆论悄然反转。
三天后,三家主流媒体联合发布调查报道,指出此次抹黑行动背后关联一家名为“舆情智策”的私营公司,该公司曾多次承接“品牌形象修复”业务,手段包括制造对立话题、引导第三方质疑、策划“反转剧情”收割流量。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CEO竟是三年前“董萱心机门”事件中某关键爆料账号的实际控制人。
公安部门随即介入。查封服务器当日,技术人员在加密文件夹中发现了尚未执行的预案文档,标题赫然写着:“阶段三:利用亲子关系制造道德污点??拟散布‘黄枝借孩子博同情’相关素材”。
黄枝看到这一行字时,手指猛地收紧。
那天晚上,他独自坐在书房,久久未动。窗外雨声渐起,一如三年前那个孤独的夜晚。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黑暗。
手机亮起。是杨容发来的照片:云南山村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围着一台旧电脑,屏幕上正是“清源行动”的操作界面。黑板上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们要当事实的小卫士。”
下面有一条学生留言扫描件:“老师,我妈妈昨天差点被骗转账,因为我告诉她那个视频是假的!”
黄枝眼眶发热。
他打开文档,开始写一封公开信: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
>我曾以为答案是正义,后来觉得是责任,现在我知道了??是因为希望还在流动。
>它流在一个母亲教会女儿查证信息的瞬间,
>流在一个程序员选择按下举报键的凌晨,
>流在一个孩子说出‘我不信’的课堂问答里。
>这场战争没有终点,只有接力。
>所以我不怕被攻击,不怕被扭曲,不怕被遗忘。
>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睁开眼睛看,我就不能闭嘴。
>致所有仍在坚持清醒的人:
>你们不是少数。
>你们是火种。”
信末,他附上了“清源行动”全部技术白皮书与资金流水明细的下载链接。
发布后七小时,国务院客户端转载此文,并配评语:“净化网络生态,需技术之力,更赖人心之光。”
一个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个人信息保护法》修订征求意见,新增条款明确提出:“禁止以深度伪造技术实施名誉侵害”,“建立网络暴力受害人紧急保护机制”。
而在民间,变化更为细微却深远。
某综艺节目中,嘉宾刚想引用一条未经核实的八卦爆料,主持人立刻打断:“等等,这有信源吗?咱们可不能当传谣工具人。”全场掌声雷动。
一所中学的信息课上,学生们分成小组,模拟演练如何拆解一则“某校食堂使用僵尸肉”的谣言。获胜队伍奖品是一本签名版《沉默者的证词》。
甚至在菜市场,一位卖豆腐的大妈对着扫码付款的老顾客说:“小伙子,网上说这家支付公司泄露用户数据,是真的不?我看新闻说法不一样。”
年轻人笑了:“阿姨,我教您怎么看官方通报吧。”
这一切发生的同时,林晓的心理重建计划也意外获批。批复意见写着:“鉴于当前社会需求迫切,建议先行试点,边运行边完善。”
她在回信中告诉黄枝:“审批主任说,是你那篇博客打动了他。特别是那句‘别怕光来得晚,只要你不熄灭手中的笔’。”
春天深了。槐花落尽,新叶成荫。
一个周末午后,黄枝推着婴儿车陪董萱逛书店。《沉默者的证词》摆在醒目位置,旁边立着宣传牌:“入选本月中小学生推荐读物(高中组)”。
忽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看着董萱:“你是书里的阿姨吗?妈妈说你是勇敢的人。”
董萱蹲下身,温柔地点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女孩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一幅画: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头顶飘着三个气球,分别写着“真话”“信任”“长大后我要当记者”。
“送给你。”她说。
黄枝接过画,喉咙发紧。他忽然想起纪录片最后一幕,那句字幕:“愿我们仍有勇气,听见一个婴儿的初语。”
而现在,他听见了更多声音??质疑的、思考的、追问的、不肯轻易相信的。
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正在汇聚。
回家路上,念真在车里睡着了,嘴角还挂着笑。黄枝轻轻抚摸他的发丝,低声说:
“你看,这个世界正在学着醒来。”
夜色降临,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无数窗口亮着光,有些在刷短视频,有些在写作业,有些在阅读,有些在悄悄记录真相。
而在某栋老居民楼里,一位退休教师正把今天的网络谣言整理成表格,准备下周去社区讲座用;
在南方某数据中心,一名运维员发现异常数据流向,顺藤摸瓜上报了新型AI造谣集群;
在西部支教宿舍,杨容正给学生们播放《真相之后》,画面定格在孩子喊出“爸……”的那一刻。
没有人知道明天会不会又有新的风暴来临。
但此刻,有人在写字,有人在倾听,有人在传递。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