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范小胖前往川省补最后的戏份,李兵兵也去拍《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颜礼同黄薄等人返京。
双兵拿了金马奖,人气爆棚,别看现在两人拍戏,各种代言商务啥的已经在接触了,等拍完戏,嗷嗷捞钱。
据说,现...
夜雨悄至,城市在湿润中沉入梦境。黄枝没有开灯,只凭窗外微弱的霓虹映照着客厅的轮廓。他坐在沙发上,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像一束来自遥远时空的讯号。那条消息静静地躺在对话框里,仿佛一句轻声的回应,穿越了无数个被误解、被抹黑、被遗忘的日子。
他想起林晓??那个曾在网络暴力最猛烈时给他写私信的女孩。三年前,她因一次职场举报遭人肉搜索,名字被恶意篡改、照片被P成遗照,社交账号下满是诅咒与羞辱。有人造谣她是“知三当三”的第三者,甚至编造她患有精神疾病的诊断书在网上疯传。她的真名“林晓”成了全网嘲讽的代号,直到她在一条微博评论区留下颤抖的文字:“我不是坏人,我只是说了实话。”
那时黄枝正处在自己舆论风暴的中心,却仍悄悄联系了公益律师团队,帮她提起诉讼。他们最终胜诉,但代价沉重:造谣者仅被行政处罚,而林晓已经辞去工作,搬离原居所,换了手机号,连身份证都重新申请。她消失了一年多,再出现时,用的是母亲的姓氏,“林晓”这个名字,一度被她亲手埋葬。
而现在,她回来了。不是以复仇的姿态,而是作为一个新生儿的母亲,在平凡生活中重新拾起属于自己的名字。
黄枝轻轻呼出一口气,指尖在屏幕上停顿良久,终究没有发送更多话语。有些时刻不需要语言,就像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像杨容在怒江边点燃一支蜡烛教孩子们写日记,像董萱在产房里攥着他手说出“我们活下来了”。这些瞬间本身,就是答案。
第二天清晨,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阳台晾晒的婴儿衣物上。念真醒来后情绪格外好,咯咯笑着拍打小床栏杆,董萱一边哄他穿衣,一边哼着老歌。黄枝站在厨房煮粥,水汽氤氲上升,模糊了玻璃窗上的倒影。这时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于征。
“央视那边定稿了。”于征声音低沉而有力,“《真相之后》第一集样片出来了,想请你和董萱一起看一遍。”
“什么时候?”
“今天下午三点,广电大厦B座审片室。林研究员也会到场,还有两位伦理委员会的专家。他们会评估是否涉及隐私泄露风险。”
黄枝点头:“我带材料过去。”
挂断电话,他走进书房,从保险柜中取出一个U盘。里面存着他这半年整理的所有原始数据:社交媒体转发路径图、AI情感模型训练样本截图、舆情公司内部会议录音转录文本,以及一份长达八万字的口述史记录??那是他逐一访谈十余位曾参与“情绪工厂”运作的前员工所得。其中一人曾负责为明星设计“塌房剧本”,另一人专门编写煽动性别对立的爆款文章。“我们不写新闻,我们写情绪剧本。”那人说,“观众不爱看事实,爱看冲突;不爱听解释,爱看审判。”
董萱抱着念真走过来,听见他在打电话,便安静地坐在旁边。孩子伸出小手想去抓手机,却被她轻轻挡住。“这是爸爸工作。”她柔声说,“等你长大些,也能听懂这些事。”
黄枝蹲下身,把脸贴在儿子温热的脸颊上。“你会听得懂的。”他说,“而且你会比我们都清醒。”
三点整,他们抵达广电大厦。林研究员已在门口等候,神情严肃却不失温和。进入审片室后,灯光调暗,巨幕缓缓亮起。画面始于一段黑白监控录像:2019年某日凌晨,一家娱乐公司办公室内,几名工作人员围坐在电脑前,疯狂刷新热搜榜单。画外音响起:
>“那天晚上,#董萱心机门#冲上榜首。三小时阅读量破七亿,相关话题衍生出两千多万条评论。没有人知道,这场风暴的起点,是一条由AI生成的伪造聊天记录。”
镜头切换,一张张截图快速闪过:微博大V的推文、公众号深度剖析、短视频博主痛斥“绿茶手段”、直播平台连麦讨论……每一个环节都被标注时间节点与流量峰值。随后,画面切入模拟动画??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无数线缆,连接着键盘、服务器、推荐算法、资本集团,构成一张庞大蛛网。
黄枝感到身旁的董萱身体微微发紧。他知道她在回忆什么:那些深夜哭泣的时刻,那些朋友突然失联的冷漠,那些广告商撤约时冰冷的邮件。他也记得自己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试图澄清,结果每一句辩解都被截取、断章取义,变成新一轮攻击的弹药。
片子播到中间,出现一段真实采访影像。是一位化名“阿K”的前MCN内容主管。他戴着面具,声音经过处理,讲述如何策划“明星人设崩塌事件”来吸引投资方关注:“比如你想捧新人?先制造一个老演员‘德不配位’的争议,引发两代艺人对立,热度起来后再让新人发表‘尊重前辈但坚持自我’的声明,顺势收割好感度。这不是炒作,这是情绪杠杆。”
画面一转,又出现杨容在云南教室里的身影。她正在带领学生做实验:让学生们分别向不同人群传播同一则虚假消息(“学校明天放假”),观察信息如何被扭曲放大。一个孩子兴奋地说:“我告诉小明,他说变成了‘后天放两个月假’!”
全场寂静。连审查专家都不由自主坐直了身子。
最后一幕,是黄枝抱着六个月大的念真坐在阳台上,阳光洒落,孩子含糊地喊出“爸……”那一刻,纪录片戛然而止,屏幕上浮现一行字:
>**“当世界习惯于制造噪音,
>愿我们仍有勇气,听见一个婴儿的初语。”**
灯光亮起,无人率先开口。良久,林研究员摘下眼镜,揉了揉眼角。“这个片子……不能只在国内播。”她说,“它应该出现在国际纪录片节上,让更多人看到,这场战争不只是你们个人的命运起伏,而是一种全球性危机的缩影。”
于征点头:“我们准备申报明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如果通过初选,可能需要你出国一趟做现场陈述。”
黄枝还没回答,董萱先开了口:“我去不了。念真还在哺乳期,而且……我不想再让孩子暴露在镜头前。”
“理解。”林研究员迅速回应,“但你可以授权使用现有影像资料。至于公开露面,由黄枝代表即可。”
散会后,三人走在回程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董萱忽然停下脚步,望着远处一栋写字楼顶端的巨大LED屏??上面正滚动播放某网红主播道歉视频,背景音乐悲情四起。
“你看,”她苦笑,“才几个月,同样的套路又来了。只不过这次主角换人了。”
黄枝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那名主播被指控“虐猫”,证据是一段模糊视频和几条匿名爆料帖。但就在昨天,有技术博主指出视频存在拼接痕迹,而爆料账号IP地址竟指向某竞品MCN机构。
“又是旧戏重演。”他说,“只是现在,有人开始质疑了。”
果然,微博话题下已有不少人留言:“等等,这视频帧率不对”“上次也是这样,后来反转了”“求别急着骂,等警方通报”。
他们继续前行,路过一家书店。橱窗里赫然摆着一本新书??《沉默者的证词:网络暴力幸存者口述实录》,封面是一个模糊背影走向光明,署名主编:黄枝。
他怔了一下。“我没答应出书。”
“是你不知道。”于征笑,“出版社找的是林研究员推荐案例,她把你提供的访谈资料整合后匿名收录了五篇。不过最后一页留了你一句话作结语:‘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没彻底闭嘴的人。’”
当晚,黄枝再次打开博客。他写了一篇短文:
>“今天看了《真相之后》样片。
>我以为自己早已麻木,可当看见董萱当年躲在洗手间隔间里哭的画面重现时,我还是哭了。
>那不是软弱,是记忆的重量。
>有些人希望我们忘记,因为遗忘意味着他们可以重来。
>所以我要记住:每一次沉默的代价,每一次发声的风险,每一次选择真实的孤独。
>如果这本书、这部片、这条路,能让哪怕一个人在点击‘转发’前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那就值得。
>致所有还在黑暗中写字的人:
>别怕光来得晚。
>只要你不熄灭手中的笔。”
发布不到两小时,评论突破十万。一位读者写道:“我曾经转发过攻击你的文章。现在我把这篇转发给了当初一起骂你的人群聊里。对不起,也谢谢你。”
几天后,国家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试点项目正式启动。教材编写组邀请黄枝担任顾问,特别强调要加入“如何识别合成影像”“怎样查证信息源头”等内容。与此同时,《深网》电视剧正式立项,广电批复文件中罕见地注明:“鼓励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弘扬正向价值观。”
筹备会上,编剧提出想把黄枝塑造成“孤胆英雄式”的主角。他当即拒绝:“我不接受神化。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匿名举报者、维权律师、心理援助志愿者,还有每一个在朋友圈写下‘我不信’的普通人。”
最终剧本改为群像结构:一名演员、一名教师、一名程序员、一名记者、一名普通主妇,五人因各自经历网络暴力而在虚拟论坛“回声谷”相遇,联手揭开一条跨国造谣产业链。剧中有一场戏令全场动容:主妇角色带着女儿参加小学家长会,老师提问“长大想做什么”,其他孩子都说“当明星”“当老板”,唯有她的女儿怯生生地说:“我想当事实核查员。”
杀青宴那天,杨容从云南赶回来。她瘦了些,皮肤晒得微黑,眼神却比从前明亮。她举起酒杯,笑着说:“敬我们这群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
黄枝看着她,忽然觉得,这个世界或许从未真正堕落,只是暂时迷路。而总有人愿意提灯行走,哪怕风雨如晦。
回家途中,他收到一条系统通知:念真的疫苗接种记录已上传至市民健康平台。附言写着:“保护未来,从每一次真实开始。”
他把手机收进衣兜,抬头望向星空。城市依旧喧嚣,热搜依旧更迭,谎言仍在滋生。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扎根生长??在课堂、在家庭、在代码深处、在孩童的第一声言语里。
那一夜,他又梦见了灯塔。潮水退去,沙滩上不再只有被抹去的“清白”二字,而是无数细小的名字,密密麻麻,如同星辰落地。风吹过,沙粒轻扬,那些名字却始终清晰可见。
他醒来时,晨光正好。念真在床上翻了个身,嘟囔着伸出手,仿佛在抓梦中的光。
黄枝轻轻握住那只小手,低声说:
“爸爸在这儿。”
窗外,槐花再度飘落,无声覆盖整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