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186沙砾凝露,共生新章(第1/2页)
运输舱的减震系统发出最后一声轻微的嗡鸣时,王玲指尖的焰麦戒指正随着飞船着陆的震颤,轻轻蹭过慕容冷越的手背。舷窗外,沙砾星的晨昏线正缓缓移动,将地表的硅基沙粒染成一半炽红、一半银灰——这是颗被宇宙遗弃的“干燥星球”,据总部资料显示,其年降水量不足5mm,昼夜温差高达75℃,白天的地表温度能烤化普通合金,夜晚却能冻结呼出的水汽。
“准备着陆。”慕容冷越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他正盯着控制台的环境参数面板,眉头微蹙,“大气成分:氮气78%,氧气19%,但悬浮硅沙颗粒浓度达12mg/m,超出安全阈值3倍。防护服的防尘滤芯要调到最高档位。”
王玲点头,伸手按动头盔侧面的调节键。滤芯启动的细微声响在耳旁响起,她透过面罩看向舱外:运输舱正降落在一片开阔的砾石平原上,远处的沙丘像凝固的金色波浪,在晨昏线的光线下投下长长的阴影,没有任何植物或动物的痕迹,只有风卷着沙粒掠过地表,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某种远古生物的低吟。
舱门缓缓打开的瞬间,一股带着金属碎屑味的热风扑面而来。王玲迈出第一步时,防护服的靴子立刻陷入了没过脚踝的硅沙中——这种沙粒比地球的石英砂更细小,却带着尖锐的棱角,稍一用力就会在靴底划出细密的划痕。
“小心脚下,这里的沙层下可能有暗缝。”慕容冷越伸手扶了她一把,指腹不经意间触到她防护服肘部的磨损处——那是在火山星加固过滤塔时蹭到的,虽然用耐高温胶带修补过,却还是能看出明显的痕迹。他的眉头皱得更紧:“回去后,我得给你的防护服做个额外的耐磨衬里。”
王玲笑着摇头,目光却被远处沙丘旁的一抹异样颜色吸引:“你看那边,是不是有绿色?”
顺着她指的方向,慕容冷越举起高倍望远镜。镜头里,沙丘的背风处果然生长着几丛低矮的植物,它们的茎秆呈深褐色,叶片却泛着油亮的墨绿色,叶片边缘卷曲成筒状,像一个个迷你的漏斗,在热风中微微颤动。
“是沙砾星的本土物种,应该是‘沙棘根’。”慕容冷越调出总部的物种资料库,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匹配结果,“资料说它的根系能深入地下20米吸收地下水,叶片的卷曲结构是为了收集晨露。不过……”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疑惑,“资料显示沙棘根只在沙砾星的极北绿洲分布,这里距离绿洲还有300公里,怎么会有?”
“或许是风沙把种子吹过来的?”王玲已经提着采样箱走了过去,她蹲下身时,注意到沙棘根的叶片上沾着一层细密的银色粉末,用指尖轻轻一碰,粉末立刻簌簌落下,露出叶片表面的细小绒毛,“这粉末是什么?”
慕容冷越拿出便携式光谱仪,将探头对准叶片。几秒钟后,分析结果跳了出来:“是硅基结晶,和地表的沙粒成分一致,但结构更细密,像是……生物分泌的。”
就在这时,王玲的通讯器突然震动起来。风澈的头像带着夸张的特效弹出来,背景是总部实验室里琳琅满目的仪器:“玲姐!冷越哥!你们到沙砾星了吧?我刚收到你们的环境探测数据,发现个好玩的东西——沙砾星的夜间大气中,水分子浓度是白天的8倍!虽然还是很低,但足够某种‘凝水藻’生长了!”
“凝水藻?”王玲眼前一亮,她立刻想起在冰雾星时,凌霜提到的能凝结空气中水汽的藻类,“是总部培育的转基因物种?”
“答对一半!”风澈的声音里带着得意,“是用冰雾星的凝冰藻和雾沼星的浮净苔基因融合的,既能在低温下存活,又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我已经把藻种装在运输舱的冷藏箱里了,编号是C-07,你们记得取出来!”
挂了通讯器,慕容冷越已经从运输舱的储物区拖出了冷藏箱。打开箱门的瞬间,一股白雾扑面而来,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十个透明的培养皿,每个培养皿里都装着淡蓝色的凝胶状物质,凝水藻的幼体就悬浮在其中,像一颗颗微小的蓝宝石。
“先搭建临时实验室吧。”慕容冷越看了一眼腕表,“还有两个小时就要进入白天,地表温度会超过60℃,必须在那之前把遮阳棚和温控设备装好。”
两人的动作迅速而默契。王玲负责组装折叠式遮阳棚——这种棚顶是用反光率达95%的特制布料制成的,展开后能覆盖20平方米的区域;慕容冷越则安装温控装置,将棚内的温度稳定在25℃,同时启动空气净化系统,过滤掉空气中的硅沙颗粒。当最后一颗固定钉敲入沙层时,远处的太阳已经完全升起,地表的硅沙开始泛出刺眼的光芒,遮阳棚的阴影下,温度计的示数稳稳停在24℃。
“可以开始第一次共生实验了。”王玲将培养皿从冷藏箱中取出,放在实验台上。她用无菌吸管吸取少量凝水藻幼体,滴在装有沙棘根叶片粉末的试管中,然后加入从沙砾星采集的地下水——这是慕容冷越用深层钻取器从地下5米处采集的,虽然浑浊,却含有沙棘根生长所需的矿物质。
实验进行到第三个小时,王玲突然发现试管中的凝水藻开始发生变化:它们的幼体从淡蓝色变成了深绿色,表面长出了细密的绒毛,这些绒毛竟然像触手一样,缠绕住沙棘根的叶片粉末。更神奇的是,试管壁上开始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水珠顺着管壁滑落,在试管底部积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
“成功了!”王玲激动地按下数据记录键,“凝水藻的绒毛能分解沙棘根叶片中的多糖,释放出的能量促进了水汽凝结!而且你看,”她指着试管底部,“水珠里含有沙棘根分泌的钾元素,这对凝水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慕容冷越凑过来,目光落在试管壁的水珠上,突然皱起眉:“不对,水珠的量太少了,按照这个速度,一天也只能凝结10ml水,根本不够后续种植的需求。”
王玲的兴奋瞬间冷却下来。她盯着试管看了许久,突然想起风澈提到的“夜间水分子浓度”:“或许我们应该在夜间进行实验?沙砾星的夜晚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更容易凝结。”
慕容冷越立刻点头:“我去改装温控装置,让它能在夜间将棚内温度降到5℃,模拟沙砾星的夜间环境。你先分析沙棘根的根系成分,看看能不能找到促进凝水藻生长的物质。”
夜幕降临得比预想中更快。当沙砾星的第一颗恒星沉入地平线时,地表温度骤降至-15℃,遮阳棚外的沙粒开始发出细微的“噼啪”声——那是硅沙在低温下收缩的声音。棚内,改装后的温控装置正稳定地将温度维持在5℃,王玲将新的实验样本放入培养箱,凝水藻的幼体在淡蓝色的凝胶中缓缓舒展,像在沉睡中苏醒。
“夜间大气水分子浓度检测完毕,是白天的8.3倍。”慕容冷越将探测仪的数据递给王玲,他的防护服上沾着不少夜间凝结的霜花,睫毛上也挂着细小的冰晶,“刚才在棚外发现了一种虫子,体表有一层透明的甲壳,能在沙粒间钻行,或许和沙棘根有关。”
王玲接过数据终端,目光却被慕容冷越睫毛上的冰晶吸引。她伸手,用指尖轻轻拂去那片冰晶,指尖的温度让冰晶瞬间融化成水珠,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慕容冷越的身体微微一僵,然后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防护服的织物,像一股暖流般蔓延开来。
“别着凉了。”王玲的声音有些轻,她转头看向实验台,试图掩饰脸上的发烫,“我们看看实验样本的情况吧。”
培养箱中的凝水藻果然有了变化。它们的绒毛变得更长,缠绕沙棘根叶片粉末的力度也更大,试管壁上的水珠比白天多了三倍,而且水珠中还含有微量的糖分——这是凝水藻和沙棘根共同代谢的产物,能为后续的植物种植提供养分。
“太好了!”王玲的眼睛亮了起来,“只要我们在夜间收集凝水藻凝结的水分,再储存起来用于白天的灌溉,就能解决水源问题!”
就在这时,遮阳棚外突然传来一阵“沙沙”声。慕容冷越立刻拿起强光手电,打开棚门的缝隙向外看去——只见几十只他白天提到的虫子正从沙粒中钻出来,它们的身体呈半透明状,长度约3厘米,体表的甲壳反射着月光,头部有一对细长的触角,正朝着遮阳棚的方向爬行。
“是风沙虫!”王玲立刻拿出总部的物种手册,翻到对应的页面,“资料说它们以沙层中的微生物为食,体表的甲壳能分泌一种‘防沙蜡质’,可以减少沙粒对身体的摩擦。而且……”她的手指停在手册的某一行,“它们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沙砾星罕见的天然肥料!”
慕容冷越关掉手电,看着风沙虫们爬到遮阳棚的支架旁,用触角触碰着支架上的凝水——那是棚顶凝结的露水。几只胆大的风沙虫甚至爬上了支架,用口器吸食着露水,吃完后便钻进沙层,留下细小的白色卵粒。
“它们在寻找水分。”慕容冷越若有所思,“如果我们能让风沙虫在共生系统附近繁殖,它们的排泄物可以为沙棘根提供养分,而沙棘根的叶片又能为凝水藻提供能量,凝水藻凝结的水分再供风沙虫饮用……这又是一个循环!”
王玲立刻拿出采样工具,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几只风沙虫和它们的卵粒。当她将样本放入分析仪器时,慕容冷越已经开始在沙地上画起了共生系统的草图:“我们可以搭建一个‘三层共生装置’,底层是沙棘根的根系区,中层是凝水藻的培养层,顶层是风沙虫的栖息区,再安装一个露水收集系统,将凝水藻凝结的水分引到底层和顶层……”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遮阳棚上时,两人已经完成了共生装置的设计图。王玲将风沙虫的分析数据输入终端:“风沙虫的卵在15℃的环境下孵化率最高,它们的幼虫需要以沙棘根的根系分泌物为食,成虫则以凝水藻分泌的糖分和露水为食,生命周期约30天,正好和凝水藻的生长周期匹配!”
“那就开始搭建装置!”慕容冷越从运输舱里搬出合金支架和透明的培养槽——这些都是为沙砾星任务特制的,能抵抗高温和低温的剧烈变化。王玲则负责处理沙棘根的样本,她将采集到的沙棘根剪成10厘米长的小段,浸泡在含有凝水藻提取物的溶液中,促进根系的生长。
搭建装置的过程比预想中更困难。白天的地表温度很快就升到了65℃,即使在遮阳棚下,防护服的内衬也很快被汗水浸透。王玲在安装培养槽时,不小心被支架的棱角划破了手套,尖锐的硅沙立刻钻进了伤口,带来一阵刺痛。
“别动。”慕容冷越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拿出医疗包。他小心翼翼地撕开王玲的手套,露出伤口处红肿的皮肤,硅沙的颗粒还嵌在肉里。他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动作轻柔得像在处理易碎的实验样本,“忍一下,可能会有点疼。”
王玲点点头,目光落在他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遮阳棚的缝隙照在他的睫毛上,投下淡淡的阴影,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她的手背上,带来一丝温热的触感。她突然想起在火山星时,他也是这样为她处理被火山岩划伤的手指,那时的他,眼神里也带着同样的担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86沙砾凝露,共生新章(第2/2页)
“好了,包扎好了。”慕容冷越将最后一圈纱布缠好,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巧的金属片——那是用火山星的合金制作的,形状像一片熔浆苔的叶片,“这个贴在手套里面,可以防止硅沙再划伤伤口。”
王玲接过金属片,指尖触到上面熟悉的纹路——那是他特意刻上去的,和她颈间的火山岩吊坠上的纹路一模一样。她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轻声说:“谢谢你,慕容。”
慕容冷越的脸颊微微泛红,他转过身,继续安装支架,声音有些含糊:“举手之劳,快点搭建装置吧,下午还要测试露水收集系统。”
当夕阳再次落下时,三层共生装置终于搭建完成。底层的沙棘根已经开始长出新的须根,中层的凝水藻在淡蓝色的凝胶中舒展,顶层的风沙虫栖息区里,几只成虫正趴在透明的壁上,好奇地看着下方的凝水藻。装置的顶部安装了一个倾斜的露水收集板,收集板的下方连接着两根导管,分别通向底层和顶层的水槽。
“启动系统!”王玲按下控制台上的启动键。瞬间,中层的凝水藻开始释放出淡蓝色的光芒,这是它们在吸收空气中水汽的信号;顶层的温度传感器将温度调节到15℃,适合风沙虫的卵孵化;底层的营养液循环系统开始缓慢运作,为沙棘根提供养分。
两人坐在装置旁,看着屏幕上的数据一点点变化。夜间的沙砾星格外安静,只有风卷着沙粒掠过遮阳棚的声音,以及装置运行的轻微嗡鸣。王玲靠在慕容冷越的肩上,看着远处沙丘在月光下的剪影,突然想起在火山星的那个夜晚,他们也是这样并肩坐着,看着远处的火山喷吐岩浆。
“你说,我们能在沙砾星成功吗?”王玲的声音很轻,像夜风中的沙粒。
慕容冷越轻轻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焰麦戒指:“会的。就像在火山星一样,我们会找到属于沙砾星的共生方式。而且,”他转头看向她,眼底的光芒比月光更亮,“这次,我们有彼此。”
王玲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抬起头,正好对上他的目光。月光透过遮阳棚的缝隙照在他的脸上,将他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温柔。她突然想起他在运输舱里送给她的焰麦戒指,想起火山星上那枚火山岩吊坠,想起两人一起经历的所有危机与成功。她轻轻点头,将头靠在他的肩上,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以及装置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那是希望的颜色。
第三天清晨,当王玲睁开眼睛时,首先看到的是慕容冷越的侧脸。他正盯着装置的监测屏幕,眉头微蹙,却在察觉到她醒来时,立刻转过头,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醒了?看看这个。”
屏幕上的数据让王玲瞬间清醒:露水收集系统在夜间收集到了150ml水,是白天实验的15倍;沙棘根的须根长度增加了5厘米,根系周围的风沙虫卵已经开始孵化,细小的幼虫正围绕着须根爬行;凝水藻的生长速度比预期快了20%,体表的绒毛也变得更密。
“成功了!”王玲一下子坐起来,不顾防护服的束缚,抱住了慕容冷越的肩膀。慕容冷越的身体微微一僵,然后轻轻回抱她,掌心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像在安抚一只兴奋的小动物。
就在这时,通讯器突然响了起来,是总部的紧急通讯。屏幕上出现了主任严肃的面容,背景是总部的应急指挥室:“王玲、慕容冷越,刚收到沙砾星的卫星监测数据,你们所在的区域,将在48小时后遭遇一场强沙暴,风速可达15级,悬浮硅沙浓度会超过50mg/m,你们必须立刻加固装置,做好防护准备!”
挂了通讯器,两人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15级的沙暴足以摧毁临时搭建的遮阳棚,甚至可能掩埋整个共生装置。慕容冷越立刻拿出沙砾星的地形地图,手指在上面快速滑动:“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避风的地方,最好是天然的岩石屏障。”
王玲则打开装置的结构图纸,快速计算着加固所需的材料:“遮阳棚的支架需要用高强度合金管加固,装置的外壳要覆盖一层防沙钢板,露水收集系统的导管必须埋入地下,防止被沙暴吹断。”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慕容冷越驾驶着运输舱的小型越野车,在周围的区域寻找避风屏障;王玲则留在营地,开始拆卸遮阳棚,准备用其布料制作临时的防沙墙。当慕容冷越在10公里外找到一处巨大的岩石峡谷时,王玲已经将防沙钢板和合金管整理完毕。
将共生装置转移到峡谷中的过程充满了惊险。越野车在沙丘间颠簸,装置被固定在车厢里,每一次转弯都可能导致装置倾斜。王玲坐在副驾驶座上,紧紧盯着装置的平衡传感器,嘴里不停地报着数据:“左侧倾斜3度,右侧调整!”“前方有沙丘,减速!”
当装置终于被安全转移到峡谷中时,夕阳已经西下。两人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加固工作。慕容冷越用液压钻在岩石上打孔,将合金管固定在岩壁上;王玲则将防沙钢板覆盖在装置的外壳上,用螺栓将其与支架固定。峡谷中的风很大,卷着沙粒打在钢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防护服的面罩上很快就覆盖了一层硅沙,视线变得模糊。
“小心!”慕容冷越突然大喊一声,伸手将王玲拉到身后。一块被风吹落的岩石从峡谷顶部滚落,正好砸在王玲刚才站立的地方,发出一声巨响。
王玲的心跳瞬间加速,她看着慕容冷越,发现他的防护服肩部被岩石擦出了一道长长的划痕,里面的防护层已经破损。“你受伤了!”她立刻拉过他的肩膀,想要检查伤口。
“没事,只是防护服破了,没伤到皮肤。”慕容冷越笑着摇头,却在转身继续工作时,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刚才拉王玲的时候,他的手臂被岩壁上的尖石划到了,虽然隔着防护服,却还是传来一阵刺痛。
当最后一块防沙钢板固定好时,沙暴的先锋已经抵达。峡谷外的天空变成了昏黄色,风卷着沙粒发出“呜呜”的怒吼,像一头即将扑过来的巨兽。王玲和慕容冷越躲在装置旁的临时掩体里,透过钢板的缝隙向外望去,只见沙丘在风的作用下快速移动,地表的硅沙被卷到空中,形成一道高达百米的沙墙,朝着峡谷的方向推进。
“装置的监测数据怎么样?”慕容冷越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的喉咙因为吸入过多的硅沙而感到不适。
王玲打开数据终端,屏幕上的数值让她松了口气:“温度稳定在25℃,露水收集系统正常,沙棘根和凝水藻的生长数据没有异常。”
沙暴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当风终于平息时,峡谷外的世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原本的砾石平原被厚厚的硅沙覆盖,越野车的车身也埋入了半米深的沙中。王玲和慕容冷越走出掩体,看着眼前的景象,都有些后怕。
“去检查装置吧。”慕容冷越率先迈步,他的靴子踩在沙粒上,发出“咯吱”的声响。当他们走到装置旁时,惊喜地发现,防沙钢板虽然被沙粒打得布满了划痕,却没有任何破损;装置的监测屏幕上,数据依旧稳定,甚至比沙暴前更好——沙暴带来的大量硅沙,反而让风沙虫的活跃度提高了,它们的排泄物为沙棘根提供了更多的养分,凝水藻凝结的水量也增加了10%。
“我们成功了!”王玲忍不住欢呼起来,她转身抱住慕容冷越,这次,他没有僵硬,而是紧紧地回抱她,掌心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像在庆祝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就在这时,王玲的通讯器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风澈的消息,附带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凌霜正站在冰雾星的共生系统旁,身后的湖泊已经解冻,湖水清澈见底,凝冰藻和浮净苔在水中摇曳,几条银色的小鱼在其间穿梭。风澈的声音带着兴奋:“玲姐!冷越哥!冰雾星的生态系统已经稳定了,凌霜还在湖里发现了原生的鱼类!总部决定,等你们在沙砾星的任务完成后,就启动‘跨星球生态联网计划’,把四个星球的共生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看着视频里冰雾星的生机,再看看身边沙砾星的共生装置,王玲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沙砾星的任务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星球等待他们去探索,更多的共生系统等待他们去搭建。而她和慕容冷越,将像沙棘根与凝水藻一样,相互陪伴,相互支撑,在这片看似荒芜的沙砾之上,培育出属于他们的“生态绿洲”。
当夕阳再次照在峡谷中的共生装置上时,王玲和慕容冷越并肩站在装置旁,看着沙棘根的须根在水中轻轻摇曳,凝水藻的光芒在凝胶中闪烁,风沙虫在栖息区里爬行。慕容冷越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王玲。盒子里装着一枚用沙砾星的硅沙结晶制作的吊坠,吊坠的形状像一滴露水,里面镶嵌着一小段沙棘根的须根,旁边刻着一行小字:“沙砾凝露,与君共生。”
“这是我用沙暴后收集的硅沙结晶做的,”慕容冷越的声音有些紧张,“虽然不如火山岩吊坠温暖,但它代表着我们在沙砾星的开始。”
王玲接过吊坠,硅沙结晶的触感冰凉却透明,里面的沙棘根须根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绿色。她将吊坠戴在脖子上,与火山岩吊坠和焰麦戒指一起,成为了这段星际旅程的又一个见证。
“我很喜欢,”王玲笑着说,“以后不管我们去哪个星球,看到这个吊坠,就会想起在沙砾星的这段日子,想起我们一起抵御沙暴,一起搭建共生装置的时光。”
慕容冷越紧紧握住她的手,两人一起看向峡谷外的沙丘。夕阳将沙丘染成了金色,风卷着沙粒掠过地表,却再也带不走他们心中的希望。王玲知道,只要他们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搭建不了的共生系统。因为他们不仅是搭档,更是彼此的共生伴侣,是在宇宙的星海中,相互守护的“生态开拓者”。
就在这时,通讯器突然传来了一阵奇怪的信号——那是一种从未听过的频率,像是某种生物的叫声,又像是某种机械的运转声。慕容冷越立刻打开信号分析仪,屏幕上显示信号来自沙砾星的深处,距离他们大约50公里的地方。
“这是什么信号?”王玲的眉头皱了起来,总部的资料里,并没有提到沙砾星有智慧生物或机械装置。
慕容冷越的目光变得凝重,他调整了分析仪的参数,试图解析信号的内容:“不知道,但这个信号很有规律,不像是自然形成的。我们明天去看看。”
王玲点点头,她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与警惕。她知道,沙砾星的旅程,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他们。而她和慕容冷越,将带着彼此的承诺,带着共生的信念,勇敢地走向那片未知的领域,去探索沙砾星最深层的秘密。
当夜幕再次降临,沙砾星的星星开始在天空中闪烁。王玲靠在慕容冷越的肩上,手里握着那枚硅沙吊坠,感受着他掌心的温度。远处的共生装置发出淡淡的光芒,像一颗镶嵌在沙砾中的宝石,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她知道,下一段冒险,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