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沧元图小说网】09read.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23章皇上,你是不是又要钓鱼?
朱由校接到东江行司的捷报,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入值的军机处参预军机,戚昌国丶黄尊素丶毕自严和杨嗣昌坐在下首左右座位上,静静地看着朱由校。
这份由平辽局六百里加急转呈的捷报,他们都看过。
「杀死建奴四千人,杀伤三千人,其中斩获一千五百六十五枚建奴首级。东江行司这两个月的战果,让人刮自相看。
东江行司兵马,让朕刮目相看。
毛文龙,让朕刮目相看!」
戚昌国附和道:「皇上,这一次东江行司主动出击,借着建奴去朝鲜北部抄掠粮草的机会,把皇上传授的游击战术发挥到炉火纯青。
详细的战报,臣看过。臣历练不少战事,看完后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却又在情理之中。」
杨嗣昌说:「东江行司前后调了四个骑兵团,十二个步兵团上去,两万四千人,全是编练后的骁勇之师。
伤亡高达八千四百二十九人,损失近半,却收获了一支百战馀生丶坚韧不移的精锐之师。」
伤亡八千四百二十九人,包括伤重不治者阵亡了五千九百五十人,馀下两千四百七十九人,除了两三百名断手断脚伤残者,馀下的都是轻伤,治好后就可以归队。
现在这个医学条件,伤势稍重最后死的概率非常大。
黄尊素说:「东江行司制置使毛文龙一直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方。主将不惜命,士卒们又怎麽会惜命。
只是臣想不明白,毛文龙此前战绩虽然显着,但是从来没有打过这麽漂亮的仗。对比前后战报,感觉他整个人脱胎换骨。」
朱由校走出御案,背着手说,「朕在山海卫城,与毛文龙深谈过几回。他现在有这脱胎换骨的变化,朕觉得还是他心里有想变的念头。
颠簸流离半生,亲人死伤殆尽,他也没有什麽可以固守的,没有任何包袱,想变就变,还变得这麽彻底。
人,为什麽要被逼到无路可走时,才肯变呢?大明朝野上下,大臣士绅,难道非要到大明没有前路了,才肯改变吗?」
毕自严神情一正,出声道:「陛下,朝野上下不乏有识之土,深知大明内外困境,大家想变,只是不知道怎麽变。
皇上学究天人,洞察万里,必定能带着我们因时而变,因政而变,中兴大明,远超汉唐。」
朱由校笑了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朕再英明神武,也没有千手千眼,看不到大明万里河山的每一处。
还得靠诸臣辅佐。」
黄尊素道:「皇上,臣以前总是认为,天下只要人人思贤归正,就会大治。
在制置司每旬学习会上,听皇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结合行政管理丶组织行为丶以及国计财政等各方面的知识,去分析历朝历代的得失,受益匪浅。
深刻理解了治国的复杂性,也明白了治国方略正确的重要性。」
毕自严接着说:「臣在制置司学习旬会上听皇上用国计财政去分析汉唐的得失,猛然明白,不是汉武帝唐玄宗昏庸,而是他们在深刻认识到王朝财政危机后,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权益之策。
如果臣没有得皇上点拨,还在笑汉武唐玄昏庸,却不知最糊涂的是自己。」
朱由校背看手,摇了摇头轻笑道:「当初朕还想,朕是大明天子,口含天宪丶言出法随,发现大明弊端,一声令下改正就是,不听者砍掉脑袋自然就听了。
哈哈,后来朕想明白了,以砍脑袋相威胁,顶多让人口服,却心不服。
这样的人去执行朕的新政,出工不出力,说不定还能把好好的举措给你执行得面目全非,利国益民变成祸国害民。
只有像现在我们这样君臣相得,理念一致,才能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推。」
毕自严等人哈哈大笑,他资历最老,也最敢说。
「皇上,臣等上过十几次制置司学习旬会,听皇上讲过好几次课,心服口服,心悦诚服。」
朱由校不由也笑了,跟着大家一起哈哈大笑。
等大家一起笑毕,黄尊素说。
「皇上所言的统一思想,加强认识,确实非常重要。
只有深刻认识到皇上的新政对大明有利,对百姓有益,诸多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土,自然会团结在一起,遵从皇上的指引的方向,力往一处使!」
朱由校对他笑着点了点头。
这些话有道理,但都是些表面道理。
朱由校相信朝堂上有许多真正忧国忧民的志士,他们在认识到自己的理念和举措确实利国益民,确实会心甘情愿地跟看自己走。
但是大多数官吏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那麽多的崇高理想。
你跟他们讲解那麽多,意义不大,他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心里还是自己的小算盘。
这时,加强学习的自的是什麽?
明确告诉他们,做什麽能讨得皇上的欢心,能得到赏识,进而升官普级。
做什麽会让皇上和制置司很不高兴,断绝你的仕途。
让成千上万的官吏们认识到大明最新的仕途普升方向,你顺着它走,肯定能升官普级。逆着它走,自绝仕途,还可能会吃老米饭。
这样才是对国朝大多数官吏的思想统一的正确打开方式!
刘若愚轻轻走进来,在朱由校耳边轻语了一句。
朱由校点了点头,对毕自严丶戚昌国丶黄尊素和杨嗣昌四人说,「朕还有事,今天的御前军机参议会议,就到此为止,你们回制置司入值。」
「遵旨。」
朱由校钦定的参预军机有萧如熏丶毕自严丶杨嗣昌丶凌蒙初丶黄尊素五人,还有候补参预戚昌国丶朱大典丶凌蒙初丶张艮四人。
候补参预军机只有在军机处扩大会议,以及参预军机告假或者离京出差的情况下,轮流入值。
近期萧如薰带着编练新军十个团丶以及编练半年的御营军十六个团,趁着春暖花开之际,去与辽西行司丶平辽都司直属部队在滦河一带进行操演,完毕后进行轮换改编。
新军和御营军二十个六团,十六个团与辽西行司和平辽直属部队轮换,十个团坐船去金州和东江,与辽南和东江行司轮换。
各行司轮换下来的二十六个团,统编入御营军,既充实京营实力,又接受新式武器装备和新战术的训练。
萧如薰出京,候补参预军机戚昌国就替补入值。
戚昌国丶毕自严四人离开后,过了一刻钟,曹化淳领着韩丶顾秉谦丶魏广微丶朱延禧丶户部尚书李起元丶兵部尚书黄克丶工部尚书周应秋丶刑部尚书李养正丶刑部左侍郎王之等人走了进来。
一一唱名拜见后,朱由校叫人赐座。
「象云公,朕等你多时了。」
「皇上,臣老迈昏庸,唯恐误了军国大事,辜负了皇上的信任。」
「象云公老成谋国,是朝廷柱石。此前朝中动荡,人心不安,急需象云公这样的老臣拨乱反正,清除遗毒,稳住朝局..:」
韩眉头轻轻一跳,有段时间没见皇上,感觉像是换了一个人。
风高云淡中藏看不容置疑的凌厉和威势。
一句话就把自己入阁的主要任务定下来了。
「拨乱反正丶清肃遗毒丶稳住朝局。」
这与自己的设想截然不同。
去年冬天,弑君谋逆,卖国通贼两起大案,尚书丶总宪丶侍郎等高官杀了一大批,从朝堂到地方,人心惶惶。
韩断定皇上可能会起用老臣稳住人心和朝局。
往前一算,天启年间致仕的阁老丶尚书和总宪,赵南星和高攀龙,皇上肯定不会用。
叶向高,最得孚望,调和阴阳的能力也最强,是自己最忌惮的一位,也可能是皇上心目中最理想的一位。
但他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不愿意再掺和进朝堂这潭浑水。
方从哲名声不佳,重新起用,可能稳不住朝局,还会起反作用。
刘一憬能力和威望都够,但性子太直,此前跟魏忠贤就水火不容,要是重新起用,十有八九又会跟魏忠贤掐起来,到时候皇上就要头大了。
算来算去,当初有拥立之功,辅助皇上的阁老重臣们,只有自己最合适,
果真,自己写了一封贺表,皇上马上闻弦知雅意,下诏褒奖,一来二去,顺理成章地召自己进京。
顾秉谦说道:「皇上起用象云公是英明之举,也是众望所归。顾某才薄德浅,添居内阁,碌碌无为,上不能解皇上之忧,下不能料理国政,惭愧至极。
今日象云公能回内阁,顾某欣喜万分,请皇上降旨,依照旧例,阁老复入阁者,当以旧职理事。
象云公出阁回乡时是首辅,回阁当再为首辅,总国政,辅佐皇上。」
顾秉谦很识趣,他知道自已在资历丶威望和才干上,都不如韩,与其被排挤架空,
不如老实点。
朱由校也跟他暗地里达成默契,他出任次辅,继续兼任吏部尚书,不是挂名的那种,
是被称为阁部的实职尚书。
既能参预机务,又手握吏部实权,这样的次辅为什麽不能做?
而且顾秉谦也知道,今后的内阁首辅不好当。
皇上的制置司控制了许多实权,内阁和六部施政行事会束手束脚。而且制置司还会继续揽权,不可避免地要与文官之首的内阁发生冲突。
届时身为内阁首辅,需要两头斡旋,不好当。
那就大度一些,让给韩老西又如何!
魏广微碘着脸也奉承了几句。
他这个阁老就是充数的,次辅还是一般阁老都没有区别。对他本人来说,只要还是阁老就行了。
韩谦虚两句,也就不再推辞。
朱由校一拍座椅扶手:「好,顾先生大度谦让,朕也就做个顺水推舟之事。韩先生,
还请你出任内阁首辅,总政务。
「臣遵旨。」
「朱先生身体不好,一直向朕告假,乞骸骨回乡。朕几经挽留,但太医院的名医给朱先生把过脉,确实不再适合操劳。
朕就准朱先生致仕。」
「臣谢皇上圣恩。」
朱延禧颤颤巍巍地起身,要跪拜谢礼,朱由校连忙叫刘若愚扶住他,
朱老夫子心里长舒一口气,可算从这个大漩涡里脱身,能活着回到故乡原籍了。
「朱先生致仕后,内阁少了一位,孙师傅又在山海关督师,国事全压在韩先生丶顾先生和魏先生身上,朕不忍心。
那就补一位。
还有朱先生兼任的总宪一职,也需要补上。
补哪两位,诸位臣工今日议一议?」
什麽?
补一位阁老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让我们议一议?
皇上,你该不会又要钓鱼吧!